一等奖:《转移》作者:张勇
一等奖:《转移》作者:张勇
二等奖:《洪水中的婚礼》作者:袁铭辰
二等奖:《洪水中的婚礼》作者:袁铭辰
二等奖:《航拍陵水灾情》作者:苏建强
二等奖:《航拍陵水灾情》作者:苏建强

用镜头记录瞬间,让历史永久定格。

2010年10月,海南接连遭受两轮强降雨灾害,全省共有338.4万人受灾,最终确认有4人因灾死亡,3个城市、1160多个村庄浸水,农作物受灾面积237.92千公顷,房屋倒塌4480间,直接经济损失114.5亿元。

灾难面前,800多万琼州儿女奋起救灾、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全省的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坚守一线,忠实地记录了全省人民抗洪的场面。21日下午,海南 日报报业集团、海南省摄影家协会、海南省图片社与海南万佳家居装饰广场联合举办的2010海南省抗洪救灾摄影作品评选揭晓。

本次活动作品征集时间从2010年10月29日起至11月11日零时止,共收到近千幅作品。经过省内专家评委认定,共评出18幅获奖作品。

生命的色彩——不能忘却的子弟兵

在汹涌的洪水面前,总有一抹生命的绿色,那就是人民子弟兵。他们驾驶冲锋舟,不畏艰险,让数以万计被洪水围困的村民重获新生;他们并肩接力,为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水中长城。

《转移》反映的是省军区一支基层部队在文昌市文城镇救灾的一瞬间。一名战士砸窗入户,将一名受洪水围困的婴儿从天窗外传递给另一名战士,成功转移一名年龄最小的受灾者。

另一幅反映军队驰援的获奖照片是《张开嘴,啊!》。这幅照片摄于万宁盐墩村,武警海南边防总队医院的医生送医下乡,为灾区群众现场诊治。

汪洋中这片绿色,弥足珍贵,他们带给受灾群众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寄托,还有灾后重建的信念。

职业的使命——奋战一线的记者

细看这份获奖名单,摄影记者占据了半壁江山。

不仅仅是因为摄影技术的高超,更是因为职业的驱使让他们义无反顾奔赴一线,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灾情发生后,海南各大媒体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专门报道小组,分赴各受灾市县,主动跟进,及时报道灾情,为抗洪抢险救灾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航拍陵水灾情》、《灾后文昌》、《洪灾险情》等一幅幅摄影作品,向公众传递灾情,为救灾指挥者提供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记者也是一名参与救灾的志愿者。

人性的关怀——不露姓名的特等奖

10月6日,一场奇特的婚礼在风雨交加的琼海市举行。令人意外的是,新娘和新郎乘坐的不是婚车,也不是花轿,而是一台大型的挖掘机。

次日,反映这场雨中婚礼的图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有网友将这场婚礼称为“琼海最牛婚礼”,也有人将这场婚礼称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让无数网民从中看到了琼海人民不惧困难的精神。

图片上,新婚者站在一台挖掘机上,脸上笑容清晰可见。尽管道路积水严重,他们还是坚持照常举办婚礼,于是在现场抗洪救灾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里上演了一场用大型挖掘机迎送新人的场景。

主办方在征集参赛作品时,多次动员这位琼海籍摄影爱好者参赛,却遭婉拒。理由是热闹的婚礼被突如其来的水灾打乱,他不愿让这组照片给这对新人带来负面影响。

出于对摄影者以及被拍摄者的尊重,主办方尊重双方的意愿,但从专业角度出发,在不公布获奖者姓名和不公开展示这幅获奖作品的前提下,还是决定将此片评为特等奖。

据了解,此举在全国各类影赛中十分少见。

三等奖:《走出洪水区的母子》作者:张茂
三等奖:《走出洪水区的母子》作者:张茂
三等奖:《生命之水》作者:王凯
三等奖:《生命之水》作者:王凯
三等奖:《灾后重建》作者:王凌
三等奖:《灾后重建》作者:王凌
三等奖:《张开嘴,啊!》作者:李强
三等奖:《张开嘴,啊!》作者:李强

再过10多天,《转移》的拍摄者张勇将脱下一身戎装,复员回到贵州老家。

2010海南省抗洪救灾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俨然成为张勇最后的荣誉。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印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有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啊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听着《当兵的历史》,张勇选择了投笔从戎,成为海南省军区基础部队的一名普通侦察兵,把一生中最精彩的两年奉献给了绿色的军营。

谈及获奖作品《转移》的拍摄经过,张勇回忆,10月8日部队到达文昌市文城镇,大部分街道已经淹没至4米,受困群众生活困难,部队受命运送救灾物资,转移被困群众。

张勇说,部队在运送物资进入沿江大道董家楼附近时,群众反映在右侧巷道内一幢三层小楼里,有一对母子受困。张勇和战友驾驶冲锋舟拐进巷道,却发现冲锋舟根本无法进入这幢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水已经淹没至二楼位置,长期浸泡使房屋随时可能坍塌。

张勇和战友利用平日侦察训练所学的攀登技术,徒手爬至三楼天窗,砸开窗户进入楼内。

“当班长抱起小孩从天窗往外递给战友时,我迅速按下相机快门,于是有了这一张《转移》。”张勇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