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绍林作品《植物》,2019年,作品尺寸:16×20 英寸,制作工艺:手工银盐

摄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摄影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依赖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众多的摄影器材与技术都随着时代而消隐了,摄影美学也在技术变迁中不断地融合、演化。大画幅摄影是摄影的来路,自摄影诞生之时,就是这些笨重的设备和繁复的工艺流程,创建了摄影是什么和怎么做的本质。如同大河位于高山冰川的源头之水,一路奔流前进,穿过宽广的平原,最终汇入大海,水的本质在不断地变化。摄影一路的发展,是不断地摆脱技术的限制,不断地拥抱大众,直到数字影像繁荣强大的今天。在中国,大画幅摄影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历史的深处重新走回人们的视野,带着摄影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数字化的时代愈发散发出醉人的檀香。

李勇作品《日常的风景 -5km》,2008 年 ,作品尺寸:75X60cm, 制作工艺:收藏级艺术微喷

回溯大画幅摄影协会的创办,彼时正是数字影像技术席卷而来的时刻。一些摄影人有一种孤傲之情,要在这快而绚的世界中独尊一方静土。他们追随胶片美学、手工工艺、机械控制,并陶醉其中。选择大画幅摄影不是与炫富、耍酷为伍,而是将拍摄的过程提纯为一种精神的体验,以工匠精神不断打磨,最终结果因可遇不可求而更显现出摄影的神性。 
十多年过去了,数字技术愈发成熟,大画幅在技术上的诸多优势也许将随着科技不可逆转的发展而衰减。大画幅相机本身是一个工具,胶片或者数字材料都是一种感光材料,它们都不是摄影创作的魔法棒。一组好的作品,并不因为采用大画幅摄影即一蹴而就。一位摄影师的创作如何形成风格,并不只因为他使用了大画幅相机。准确地说,大画幅摄影经历了 180 多年的发展,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气质,也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在数字影像日趋成熟的今天,大画幅摄影必然要与摄影内部和外部的其他技术结合,在媒介、语言、审美等所有层面跨界与融合。就像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弘扬与发展一样,摄影的传统文化“大画幅摄影”也要探索它的当代性发展。

余耀明作品《疫情下的武汉之三》华南海鲜市场,2020 年 1 月 28 日,作品尺寸:20×24 英寸,制作工艺:收藏级艺术微喷

本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近300幅作品。展览按照摄影题材分类,并根据展厅空间分为两条展览路线。一条是以“肖像”、“疫情”、“静物”、“景观空间”、“历史文物”连成的人类社会影像,另一条是以“大风景”、“小风景”、“植物”构成的自然世界影像。这两条路线的交汇处是“工艺语言”单元。观看这个展览,希望观众首先忘了“大画幅”这个前提,而是从摄影的题材、主题表达、造型语言与作品最后形成的审美情趣的整体评价作品。肖像单元中,凝视那些身体和面孔,或庄重、或隽永、或嬉戏,不同的作者采用完全不同的视觉语言,表现出人的复杂和人类文化的广饶。静物单元别有洞天,活物、死物,微小之物和庞然大物,梦中物,想象之物等等。拍摄对象的性质不同,即依据拍摄题材的特质,摄影师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工艺和拍摄手法来展现。景观空间和历史文物单元,都是以无人的空间讲述着人的故事,讲述着社会的变迁。摄影师强大的造型能力让空间的叙事和隐喻无处不在。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摄影师钟情于自然,陶醉于自然。影像中的山水豪情或一沙一世界,体现出摄影者从自然中学到的平等情怀。

李东翰作品《陀螺,信息集合》,2020 年 3 月,作品尺寸:22×27 1/2 英寸,制作工艺:数字打印

当然,本次展览的作品因为都采用了“大画幅”相机拍摄而聚合在一起。这些作品的汇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画幅摄影的多样性,包括手工工艺及材料方面、胶片与数字结合方面、摄影题材和视觉语言的结合探索等等。摄影是技术的产物,大画幅摄影技术的独特性造就了影像在影调、层次、造型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的视觉特色。但是大画幅美学是立体的,深厚的,需要与题材、造型语言、主题等等结合才能形成创作的风格。希望这次展览能够为大画幅摄影美学在数字影像时代的发展提供实践的印证。

侯剑华作品《鼓浪屿》,作品尺寸:25.3X20cm,制作工艺:四色碳转印
郑黎岗作品《岩石·物语》—1,:2020 年 7 月,作品尺寸:11X14 英寸,制作工艺:银盐放大
傅百林作品《树》系列,作品尺寸:10.5x13in,制作工艺:8×10 湿版 ,Hahnemühle 308gsm Photo rag 输出
罗加亮作品《午后阳光》,2020 年 10 月,作品尺寸:10×10 英寸,制作工艺:铂钯印相

聚合——2020年全国大画幅摄影精品展

主办:全国大画幅摄影联盟及各省市大画幅摄影协会

协办:映画廊

策展人:朱炯

展期:2021年3月20日至3月31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