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月21日,中国,北京——10月21日,“vivo影像+青年计划”校园沙龙首站走进中国传媒大学,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vivo影像效果产品经理张焱、国家地理专栏摄影师刘丹、知名内容创作者姜思达、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宋泽毅等嘉宾畅谈了“人像”影像作品创作与未来。作为“vivo影像+手机摄影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计划是vivo面向高校青年探索手机影像的重要布局,对加速vivo全球影像IP“vivo 影像+”战略也有着重大意义。

“vivo影像+青年计划”校园沙龙首站走进中国传媒大学

“vivo 影像+”提速,青年计划高校沙龙系列活动启动

当影像不再属于少数人的表达,影像化时代下的手机将承载何种意义?今年9月,vivo启动全球影像IP“vivo 影像+”战略,以影像为载体,致力于构建集内容创作、公共教育和技术、美学探索为一体的内容生态。“vivo 影像+”勾勒出的vivo影像文化,不止于在参数与性能赋予人们更好的表达工具,更注重探索和挖掘手机影像在文化与美学上的价值。

让了能够让更多人学会发现、理解、传达手机影像的人文精神,打造影像生态过程中,vivo特别开设了公益性的影像教育窗口“vivo影像+ 手机摄影学院”,成为影像爱好者们的绝佳艺术交流平台。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vivo影像+ 青年计划”面向高校青年,旨在充分激发年轻人的创意和才华,加速推进vivo“影像+”战略落地的同时,也给手机影像探索和产品创新注入更多年轻活力。

对话高校青年,在知行合一中探寻人文影像真谛

首场青年计划校园沙龙设置了包括影像漫谈、情景式互动教学、青年互动问答等丰富多彩的环节,围绕“人像”影像作品创作,活动现场进行了深入交流。

正式进入话题讨论前,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详细介绍了“vivo影像+ 青年计划”的理念和意义。他表示,青年计划旨在唤醒青年人的拍摄热情,为全世界的青年影像人搭建起创作与沟通的桥梁,传递属于青年与世界的真实愉悦。

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

为让大家更深刻地感知手机影像发展带来的变化,影像漫谈环节,嘉宾们结合自身行业洞察、实践经历和经验,分享和探讨了手机影像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国家地理专栏摄影师刘丹,同时也是国内资深的手机摄影师,曾参与IPPA手机摄影大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他认为,如何用影像传达人物的态度与情绪是创作的关键,摄影不是机械的记录,而是通过镜头和内心与自然万物进行的沟通与交融。

国家地理专栏摄影师刘丹(左一)

关于手机影像的生活来源,以及对当下自身的情绪真实表达话题,vivo影像效果产品经理张焱表示,手机不是相机的替代品,它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和美学,希望通过高校沙龙活动,可以和广大青年摄影师,进一步探讨手机作为影像创作工具应该承载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名正在转型的影像内容创作者,姜思达也分享了自己在影像创作过程中的思考。7月份,他受邀为第十四届 FIRST青年电影展创作了《边缘》系列短片,通过意象化但极具探讨性的创作对不同现象发声。他认为影像是一个传达真实情绪的媒介,影像创作不该被设备所束缚,而应回归真实,传递真实、自然的情绪。

影像内容创作者姜思达

中国传媒大学一直都是无数学生的梦想殿堂,在创新影像行业,培养青年影像人才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宋泽毅认为,摄影艺术应该具有普世价值,让青年人能够表达更多的影像态度,而手机正是年轻人拥抱摄影的桥梁。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教师宋泽毅(右二)

为了让现场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影像创作的魅力,沙龙中,刘丹、姜思达、宋泽毅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特别的现场情景化互动教学,在实景拍摄中展现如何用手机更好的实现人文影像表达,以及对手机摄影拍摄进行了精彩点评,同时也就现场学生提问作了回答。

现场问答环节

自品牌成立以来,vivo就从未停止对手机影像边界的探索和创新,希望能与创作者完成更多人文内容共创。目前正火热进行中的“vivo影像+手机摄影大赛”,是vivo和国家地理联合打造的全球性专业手机摄影比赛。活动现场,vivo也向全球青年人发出邀请,鼓励大家踊跃参与,用手机影像记录生活,察觉每个发生在光影里的故事,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vivo影像+手机摄影大赛作品征集中

据悉,随着“vivo影像+青年计划”校园沙龙首站的正式开启, vivo将携手影像大师走进更多高校,与更多热爱创作的高校青年,在探索人文影像真谛中,赋予手机影像表达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