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9年8月31日至11月24日期间呈现群展“人间指南(下)”,展出艺术家陈箴、黄静远、李巨川、双飞艺术中心、施勇、邢丹文、徐坦、徐勇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关的一系列创作,并以“展中展”的展陈方式,呈现九十年代实施完成的独特艺术项目——“野生”艺术计划。这是继“人间指南(上)”(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通过艺术品与汇集档案资料的阅览室并置展示,为观者勾勒出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急剧变革的大背景,并对艺术家面对道德价值转换和消费主义冲击,或退出社会领域,或一头扎进新兴消费文化的应对策略审视之后的继续探索。“人间指南”的下半部分将时间推至改革深入的九十年代后期。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面对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生活整体变革的困惑与迷茫,随着八十年代启蒙思想的逐渐消解与沉淀、互联网诞生,以及对外部多姿多彩世界的更多了解,展览聚焦于艺术家如何基于自身对时代的理解与感应,采用相对多样化、风格化的艺术语言开展在地实践,探讨自我身份、女性意识、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人的流动性等命题,并试图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寻找自我精神支撑,以及艺术落脚点。“人间指南(下)”描述了九十年代多重向度的发轫时期的状况,同时也将展示其多重向度“未完成”的文化景观。本次展览由UCCA展览部总监卞卡策划,他曾作为评论家和独立项目策展人,通过自身实践探索相关主题。

展览标题取自1991年上映的一部国产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该剧由葛优和吕丽萍等著名演员出演,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彼时新兴的社会现象,更塑造了当时的公众形象。《人间指南》是电视剧中的一份杂志,因为该剧九十年代的热播,令“人间指南”一词承载了特殊的时代性,它暗示了在那个流变不居的九十年代——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价值的虚焦和断裂,公众所产生的焦虑、困惑和对价值重建的期待。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民众所面对的现实,他们以各种方式被深深卷入剧烈的变革之中,无论从学术上对这十年艺术发展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审视,还是从艺术观众的角度去试图了解这段历史,都必须结合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从而获得一个认识、理解和评价九十年代艺术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而论述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困难,这十年的开始与结束在大社会背景下看非常清晰——皆处于时代的转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九十年代可以一种样板化的方式被定义,它无法像挂在墙上装裱好的名画那样盖棺定论。“九十年代”依然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其开放性源于自身“未完成”的状态。这种“未完成”可理解为艺术家自身“语言”仍在实验进程中,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生存社会空间转型尚未完成而带来的艺术表述的不确定性。

九十年代最后的两三年,中国的一些年轻人已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俗称“猫”)连接电话线,实现异地网上聊天,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时代仍远未到来。在网络时代前夕,九十年代仍然是传统媒体的时代。但彼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想像如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这一时期生活窘迫的艺术家们也在努力“走向世界”,游离于现实和国际化图景之间。事实上,当时的他们即无法获得现实的支持,也没形成如今天这样全球性的艺术系统生态。腹背受敌的艺术家前进的动力来自文化自觉,他们相信通过自身的文化实践,在某个时刻能获得文化解放。从这个意义来说,九十年代的艺术家是乐观的,他们寄望于未来。

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不仅指具体现实——维持生存与艺术创作的挣扎和游离于官方体制的半地下状态,更来自当代艺术自身成长和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在尚无商业和美术馆机制的九十年代,艺术家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做艺术”本身,而非追求“完成品”。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也处于模糊地带。徐坦和施勇生活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是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艺术家,但艺术家在社会关系的层面却受到质疑,“压力”成为他们最为直接的身体经验;邢丹文和徐勇都在北京手持照相机工作,在那个时期并没积极进入艺术系统,而是在外围游走;李巨川则以建筑师的身份主动“居无定所”,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概念;陈箴旅居法国,全球身份和议题在其身上始终会回到中国式的典故哲思;而作为九十年代一项实验艺术活动,“野生”艺术计划强调“非展览空间、非展览形式”的理念,不限制场地,由艺术家根据自身情况,在相对长且统一时间内,于全国各地实施创作。这个集合了27位艺术家的计划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工作,亦从侧面展现了当代艺术当时“野生”和半地下的生存状况。整个九十年代,艺术家们都在割裂中组合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图像,无法在身份和身体的碎片中获得完整性。这是“人间指南”下半部分所尝试呈现的九十年代非全景的表述。而双飞艺术中心和黄静远的加入,则让我们从千禧年之后投入艺术的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得见九十年代的一道尾痕和残影。年轻艺术家们对于九十年代并没有想象、也没有致敬,而是审视和重温,从而扩展了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世纪之前最后十年的认知。

关于艺术家

陈箴

陈箴(1955-2000)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前法租界讲法语的医生家庭中,这使他很小就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文化的联系产生了兴趣。1973年,就读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1976年开始任教,并于1978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舞台设计。1986年,陈箴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自由移居巴黎,先后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86)和巴黎造型艺术高级研究院(1989)。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其中包括:波士顿当代美术馆ICA(2002年)、纽约PS1现代艺术中心(2003年)、巴黎东京宫(2003年)、维也纳艺术馆(2007年)、罗韦雷托的MART现代艺术中心(2008年)、巴黎吉美博物馆(2010年)、北京林冠基金会(2012年)和上海外滩美术馆(2015年)。2020年,米兰Hangar Bicocca当代艺术中心也将为他举办一场大规模个展。

黄静远

黄静远1979年生于广西。2006年本科毕业于康考迪亚大学艺术系,2008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她的《不充分的移世》系列以定点创作的形式先后在芝加哥、柏林和加拿大七个省的艺术中心和公共美术馆展出。2010年回国后,她的作品试图反映中国社会内部,以及在和外部对话时产生的各种(自我)矛盾和(自我)隔离。主要系列包括《C城市的那些事》和《各就各位》。有感于社会主义写实审美在面对后网络图像生活时显示出的威力和无力,她有意回到这个历史范畴里,尝试从内部反转写实图像叙述中已有的权力关系。在最近的项目《我和你三部曲》、《模特的邀请》和《我失骄杨君失柳》里,她对社会主义写实的引用不仅不将其局限为一种绘画语言,一种图像游说方式,还把它和普通人的政治想象力关联起来;从而重组出一种新的、广义的写实。

李巨川

李巨川1964年生于湖北沙市,1986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先后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和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自1990年代起,以行为、录像、照片和场地装置等形式进行建筑实践,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演讲、教学和展览。现居武汉。

双飞艺术中心

双飞艺术中心创立于2008年,由9个毕业于同一学院和专业的年轻人组成。一直以来,"双飞"都以一个"艺术中心"的名义组织并创作各种看似与当代艺术有关的活动以及作品,他们擅长各种花样繁多的艺术模式,传统如水墨花鸟、素描头像;摩登如现代歌舞、三D动画;在表现方式上,著名全媒体艺术家王二蛋这样评价双飞——“他们时而严谨犀利,直插体制弊端,时而心旷神怡,游离喧嚣之外。他们的出现并不刻意高调却总是吸引所有观众的目光,被各种平民观众以及资深人士赞誉为一种浑然天成。”他们在坚持自己个人艺术创作同时,以集体形象出现于各种场合,比如生活中的公共场所、艺术展览开幕等等,扮演各种使人惊讶的角色,做使人费解或嘲讽的行动。例如他们扮演成劫匪,到一个正在装修的银行里打劫建筑残料;在洗脚房按摩时像色情片女主角般呻吟;用游戏机组成摇滚乐队,参加各种开幕活动表演;并为自己拍摄MTV,像娱乐明星般地做成唱片销售等等。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活动与自己的艺术创作有关,所以当他们受到艺术展览邀请也总是将展厅变成玩乐的秀场,而非作品的摆设。

施勇

施勇出生于1963年,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国内外广泛展出。早期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内部的意识形态,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改革开放神话下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2006年,从作品“2007没有卡塞尔文献展”始,施勇将质疑的目光落实于艺术界本身,思考如何通过搁置创作来回应艺术现状。2015年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既是之前创作的延续,又传达了其未来意图在表面“抽象”之下,展开对于“控制”的反思与实践。相关展览:“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个展),华侨城盒子美术馆,(2018);“施勇: 规则之下”(个展), 香格纳(2017);乌拉尔双年展,叶卡特琳堡(2015);“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个展),没顶画廊(2015);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5);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2002);“被打开的欧洲”,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鹿特丹(2001);“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柏林(2001);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布利斯班(1999);“超市:当代艺术展”,上海(1999);“移动中的城市”,全球巡回展(1997-1999)等。

邢丹文

邢丹文出生于中国西安,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获学士学位,并于2001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邢丹文的作品一直处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位置,活跃于国内外的当代艺术舞台上。尤其作为一位突出的摄影和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以及杰出的女性代表,邢丹文的作品广泛地被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学术性杂志出版及艺术评论人反复提及,成为当今国际艺术界的学术话题之一,被编入多本重要的国际书籍,其作品在国内外众多的美术馆和国际性双年展、三年展上展出,诸如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国际摄影中心、洛杉矶盖缇美术馆、法国蓬皮杜现代美术馆、伦敦维多利亚美术馆、鹿特丹Boijmans美术馆等等;也被以上美术馆,及许多国际重要私人藏家及艺术机构广泛收藏,诸如:藏家希克、瑞士银行、FNAC法国国家艺术基金收藏。2017年她的个人回顾展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行。2018,她又获得了AAC中国本年度最佳艺术家提名奖。国际著名艺术出版社Prestel已计划于2019年秋出版发行邢丹文25年艺术实践的个人专辑。

徐坦

徐坦,1957年生于中国武汉,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93年加入大尾象工作组,现居住工作在珠三角和纽约;曾获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柏林)艺术家基金,(DAAD.Berlin,2004 )和纽约亚洲文化协会艺术家基金(ACC.2002)。 作品和项目,曾经在广州维他命空间、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纽约 Location One艺术中心、旧金山Yerba Buena当代艺术中心等展出或实施过;并且参加过大尾象联合艺术展(1992)、运动中的城市等展览(1997-1999)、柏林双年展(2001)、第50,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2009)、雅加达双年展(2013)、上海双年展(2014)和沙迦双年展(2015)。

徐勇

徐勇,生于上海,长于北京。1978年毕业于中国河南科技大学。他曾任北京广告公司摄影师。同时也是北京798艺术区的主要发起人。他的作品为Walther基金会、美国前总统老布什(George H.W. Bush)等众多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早期胡同作品被载入美国内奥米·罗森布鲁姆(Naomi Rosenblum)的世界摄影史。他参加过的展览有“底片·扫描”,德国汉堡中心图书馆(2019)、“身体搜索”,德国莱比锡当代美术馆(2019)、“抵制”,布鲁塞尔艺术宫(2018)、“复相·叠影”,广东美术馆(2017)、中德摄影展,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2017)、“小方家胡同计划”,北京朝内居民小区(2017)、“复制之外”,德国汉诺威市美术馆(2017)、“第九行星”,德国达姆施塔特美术馆(2017)、澳洲悉尼朱雀画廊个展(2017)、“借壁”,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2017)、瑞士Vevey图像艺术节邀请展(2016)、荷兰Breda Photo邀请展(2016)、德国科隆朱利安 桑德画廊个展(2016)、德国达姆施达特国际摄影节特别邀请展(2016)、“东北亚地域史和时代精神”,西安九方现代美术馆(2016)。

“野生”艺术计划

“野生”艺术计划是由艺术家宋冬和友人郭世锐(时任北京现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共同策划发起的艺术项目。上海的张新、成都的戴光郁、广州的林一林协同在各地联络推进,全国共有27位艺术家参与了此项目。该项目强调“非展览空间、非展览形式”,艺术家在各地接近的时间段内完成作品,并将相关资料通过特快专递寄达北京,并由宋冬等人整理成集。其中包括作品相关草图,文本和图片。这本在现在看来显得简陋的画册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作品集,更应该被理解为是艺术和艺术作品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比较全面地呈现了90年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工作,且从侧面展现了当代艺术当时“野生”和半地下的生存状况。

展览信息

展期: 2019.8.31 – 2019.11.24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新展厅、中展厅

(本文现场图片除注明外,均由FOTOMEN记者拍摄,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