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摄影:张双双  编辑:王辰

太多同质化的穿越剧,一个套路走天下,看多了难免会审美疲劳。没想到的是,这几天,竟然有一场真实的穿越故事正在上演。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一场别开生面的、以40年为历史节点铺陈而就的中外摄影作品同台对话,新旧照片对照观看的大型展览,在升达艺术馆开幕了。“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征稿,精选出了中外摄影师40年前后在中国各地拍摄的各40幅作品,两两一组对照展出。

这场别出心裁的影展,参照了1978年前后5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特约摄影师”及优秀作品,拍摄相同地点、相近场景、相似内容的作品,通过新旧影像、中外摄影人视角的双重对比,突出影像的记录功能,体现东西方摄影师的殊异视角,跨越40年的时空,呈现了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几十年的光景,乍一看不过半生而已,再回首,变化却已渗透进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娱乐爱好,这里有年轻一辈所不了解的过去,有他们想象不到的生活场景,也有老一辈人切实经历的日常生活,历历在目的真实体验,更有如今我们每时每刻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对比,是比穿越剧更真实的观感,也因此,带给我们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在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方面,最能令人直观地觉察到变化,那么当这些组照放在一起,你也许会觉得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

1979年,北京的学生们在等候校车。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 摄

2018年9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放学的孩子们在等待过马路的间隙查看手机信息。吴宏(中国)摄

 

1973年6月,买冰棍。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2018年5月27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万达购物中心,小朋用微信支付买了一支冰激凌。杜双运(中国)摄

 

1987年,四川成都。居民看电视学电工技术。阎雷(法国) 摄

2015年2月5日,河北省燕郊镇。老人看着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学习健康知识。寇尚民(中国)摄

 

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海牌轿车。阎雷(法国) 摄

2018年8月5日,北京国贸桥附近。开着敞篷跑车的青年路过CBD核心区。吴波(中国)摄

 

柴米油盐之外,娱乐爱好向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爱下象棋的依旧爱,纸质的棋布却变成了挂在电脑屏幕上的棋盘。这些年,街头组团下棋的老大爷们不那么随处可见了,互联网的便利,让下棋有了更方便的形式,不必非得俩人面对面坐着。眼前放一台电脑,下棋的人对面坐着的,可以是天南地北的棋友,也可以是象棋界初级版的“阿尔法狗”。

1971年上海,对弈。马克·吕布(法国) 摄

2014年5月25日,浙江省湖州市老人网上对弈。贺勋毅(中国) 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个以私人记者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人士,马达罗用自己买的二手柯尼卡相机拍摄了1976年至199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色照片3.5万余张,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著作。他有着42年的拍摄中国的情结,此次从意大利前来出席展览是他第208次来到中国,他还特地带来了自己有关中国的私人珍藏。他称赞此次展览独具创意,希望能巡展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看到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而1985年来到中国的自由摄影师阎雷,已经在中国拍摄了30余年,积累了60多万张照片。对他来说,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他还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1980年,上海一名女士在美容烫发。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80年,重庆长寿江边。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40年前的1978年,一批外国摄影师不远万里,踏上这块生机盎然、百废待兴的土地,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当代中国社会的点滴画面,悠闲缓慢的市井生活、袅袅炊烟的农耕乡舍,淳朴的面孔、单调的服饰、简易的出行,这些朴素影像中的每个符号、每个元素都可能成为解密图片幕后故事、找到特定年代感的钥匙。这些看似遥远而陌生的图片,从一个侧面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记录下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过往的美好时光。比如你无法想象这看起来有点像“刑具”的烫发器,也无法把玩着手机、iPad长大的零零后和这样背着竹篓、拿着镰刀的娃娃联系在一起,这种冲突丝毫不亚于戏剧表现。

相隔40年的两组作品,加上穿越时空的对比手法,将中国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变化,用最为直接、简明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场逛展的体验更为强烈哦!

这次展览11月24日结束后,将于12月7日移师北京进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