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国庆节马上就要来啦~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9岁生日之际

这样的一组照片带我们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冀中 59.5×38cm 1940 明胶银盐 中国美术馆藏

毛主席和小八路,延安 55×37.2cm 1939 艺术微喷 中国美术馆藏

飞檐走壁,冀中 33×49.5cm 1943 明胶银盐 中国美术馆藏

夏季捕鱼,冀中 36.5×55cm 1943 艺术微喷 中国美术馆藏

雁翎队攻克赵北口大据点,冀中 41×55cm 1944 艺术微喷 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艺术家,摄影师石少华先生是战时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6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以新闻图片为载体,用相机作武器,为当时的祖国呼唤和抗争。那个年代,他切切实实地扎根现实生活,反映国家的变化,也展现着人民独特的精神面貌。从这些珍贵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能感受到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周恩来抱病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做他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19×15cm 1975 明胶银盐 中国美术馆藏

 

朴素而生动的黑白影像背后,是无数个动人的故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为信仰坚守的崇高。看着这些照片,犹如品读一篇视觉化的史诗。

毛主席与杨家岭农民谈话,延安 37.3×55cm 1939 艺术微喷 中国美术馆藏

 

它们不仅镌印入了中国摄影史册,还真实地再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

他六进白洋淀,与雁翎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在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中拍摄了《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系列照片。

雁翎队在荷花淀集会,冀中 35.5×49cm 1943 明胶银盐 中国美术馆藏

        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真实把握,使得石少华的作品经过漫长岁月,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

摄影术是舶来品,我国摄影艺术从无到有,发展曲折。从1940年到1948年,石少华先生在华北敌后共办了9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240多名学员,其中一部分成为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骨干力量。

“解放十年前后,山河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郭沫若的这首诗展现了石少华先生这位革命摄影家不凡的一生。风雨兼程,光影随行,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摄影事业,用影像记录了历史变迁,用镜头见证了时代发展,倾尽一世润育桃李,使神州大地尽芳菲。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先生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参与筹建了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中国图片社、新华社摄影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石少华先生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卓有建树。他晚年出版的《摄影理论和实践》《摄影工作散论》是他历年发表的文章和讲话选编,集中体现了他的理论思考。

展览现场观众

  值此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纪念对这位摄影前辈。石少华先生对摄影艺术的造诣,不仅体现在新闻摄影,同时在人像、风光、舞台摄影等方面都有极深的功底。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具有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特色。此次展览的举办得到了摄影领域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使得展览成为对石少华先生最全面的一次艺术回顾,充分、客观地呈现了先生的摄影艺术历程。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石少华先生以艺术生命的光华为民族留影,为时代留影,为人民留影,为党的事业记录辉煌的篇章。他的一生,为中国摄影的宏伟大业而呕心沥血,为国家、为民族大义的弘扬而矢志不渝,印证了老一辈艺术家卓越的艺术精神。斯人已逝,精神犹存。他高尚艺术情操也感召与影响着家人,他的家属将珍藏多年的石少华先生不同时期摄影作品共计200幅,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此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

展览的捐赠者石志民代表家属致辞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厅,展出至9月2日。(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