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李红强 编辑:真小灰 钟茵妍 美编:王晓勇

李红强

1986年3月生,山西人。自幼学画,参加过4次高考,200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进入摄影专业学习。2011年,休学一年,开画室赚钱。2012年5月到2013年4月底骑行长江黄河沿线城市拍摄毕业作品,历时一年,足迹20省。

Q:为什么选择黄河和长江为拍摄对象?你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向大众传达什么信息?

A:我始终对水感兴趣,这可能也和星座有关,火向星座,需要水来滋润。水对我有一种默默的引力。尤其是大江大河,仿佛就是我生命的归宿,我想一口气见证长江与黄河的气魄,感受它们带给我无法预期的心理和视觉经历。我的拍摄灵感来自于我未曾实现的愿望。河流是万物的起源,中国几亿人口沿河而居,人们对待这个起源始终是麻木,并表现出迫害的态度。我的照片里面蕴含一种危机,意在告诉大众,在那种索然无味的平和之下,危机四伏。

Q:拍摄项目的资金来源自哪里?行摄过程中你是如何规划资金的使用的?

A:我大一大二课外在画室里当老师,教高中生画画。大三休学一年赚学费和生活费,配齐器材大概用了3万5千元,4×5页片买了几十盒,大概1万元。摄影的器材要带全,生活上的东西可以简单些。在一年里,一天骑行100公里左右,消耗掉4辆山地自行车。在路边吃六七顿饭,晚上基本是住10元网吧,没有网吧就住30元旅店,在甘肃还住过山洞。整个过程下来再加上胶片加冲洗共2万多,吃住2万左右,自行车5000以上,杂七杂八的,花费共计9万元以上。

Q:为什么选择骑行的方式开展旅程?骑行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A:首先我是为实现愿望、体验生活与拍摄而远行,这个过程很享受。骑行带给我多方面的好处,使我的心跳数和运动员的一样,体质变得特别好。同时,自行车成本低,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任何地方,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和气力,我都能到达。我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的路线行走的,下一站总在吸引我走下去。

困难不计其数,例如,在王屋山盘山公路上,下坡转弯撞在上坡拉石头的卡车上;在吕梁山路上被落石击中;在岳阳差一点被竹竿刺颈;在三峡库区被野狗追赶……我能够完好无损活着回到美院,很幸运。

《采》2013年3月,安徽安庆,长江沙场

《寻》2012年6月,山东滨州,河中捕鱼的人

《守》2012年10月,陕西龙门,抽沙人

Q:自幼学画对你的摄影风格有何影响吗?

A:我一直对视觉的东西感兴趣,国画、油画、摄影及当代艺术都是我研究的题目。绘画借助载体带动肢体创作,摄影凭借可成像之物创作,我觉得两者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绘画和摄影都制造了图像。

我认为绘画和照片都应该是美的,而对于美,不同人由于知识文化境遇背景的不同,看待美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可能相反。

我还认为,画画和摄影并不是体验快乐的过程,它们都绘制了一种生命过往的痕迹,带有忧郁感。在颜色里,我偏爱灰色,灰色比任何颜色都值得我描绘。拍照的时候,颜色最先刺激到我。

Q:你似乎很喜欢把小人物放在大场景中,这样的构图有什么意味吗?照片中的人物是摆拍为主还是自然抓拍?

A:相由心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自己就是个小人物,人们总喜欢接近同类,觉得亲切。中华大地如此巨大,面对自然,人类何其渺小。有时,坐在长江边,我心里想的就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照片都是瞬间摆拍的,画面中的每个人,我和他们都成为了短暂却信任的朋友。拒绝千百次很正常,让对方信任是关键。

Q:在拍摄黄河和长江的同时,你还用相机记录了自己骑行拍摄的状态。这些自拍照跟一般的“到此一游”照片有什么不同?

A:我最初的想法是要拍摄一部自己的个人纪录片,但是条件实在有限,无法实现。数码相机自拍,多半是为了纪念留影,那些我去过的地方,这辈子很有可能再也无法见面了。自拍照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纪念。

《留》2012年6月,山东麻湾,未建成的黄河大桥

《观》2012年12月,陕西清涧,污染的河床

《升》2012年10月,甘肃兰州,烟与清洁工

《息》2013年2月,江苏张家港,打瞌睡的人

Q:这个拍摄项目还会继续吗?历时一年的行摄,除了拍摄影像之外,你还收获了什么?

A:我当初的计划是要把中国的一些大的河流走一遍,我原来的预期,从北京出发,先走黄河,接着走长江,到云南,走珠江,走海岸线,到达辽宁,走黑龙江,再返回北京。但这个项目目前无法继续完成。毕业后,我面临很多实际的责任去践行。历时一年的行摄,我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有信心去化解。我得到了很多人的真情帮助,领会到了人类最宝贵的情感。还有很多收获,只有在路上才会获得,语言无法描述。

Q:对于那些有意愿进行骑行拍摄的影友们,你能提供一些路上拍摄的注意事项吗?

A: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做一件真正纯粹的事。如果,你是抱着旅行、游山玩水的姿态去,那你一定要玩得快乐,要结伴而行。如果,你要完成一次“心之旅”,那你独自出行,你要有足够的胆量去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

自拍系列

在拍摄“走失的山水”的路途中,李红强也在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自拍照,似乎也能单独成为一个有趣的系列。

李红强是如何拍摄这张照片的

这张照片拍摄于山东济阳黄河大堤,济阳县位于山东西北平原的南部,是省会济南的近郊县,南靠黄河,济阳历史悠久,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每天渡河的船承载着当地男女老少、摩托车、拖拉机、锅碗瓢盆,一面小红旗扎在船头,夺目耀眼,这分明就是现代版的诺亚方舟。

为了拍渡河的船,我在当地拍摄了3天,想要获得更好的构图,第3次拍摄遇到画面中拿着耙子的纹身青年,我让他站到大堤上,拍下了这张作品。

李红强的拍摄装备

我用国产的申豪4×5相机,还有3个施耐德的镜头。面对种种第一次遇见的新鲜的场景,我认为被摄体的每一处都值得记载,每一处细节都很重要,4×5相机系统的优势是我看中的。数码相机也是随身携带,我认为无论数码还是胶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摄影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载体,能把它们用到极致,不断挖掘摄影的可能性,才是关键。在图片泛滥的时代,数码摄影引领了大众潮流,在便捷、快速之下,摄影人应该慢慢思考,每一次快门都不是无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