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言说的故事》是摄影师储璨璨在云南昭通以留守儿童为主题拍摄的一组摄影作品。这组作品经过4月的预展以后,终于迎来了全国巡展的第一站,该摄影展将于6月9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盛世天空美术馆正式开幕,摄影师储璨璨将在现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展览将持续至7月1日。

展览前言

摄影是讲故事的艺术。

一幅好的肖像作品背后需要一个好的故事。

但什么是好故事?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生悲悯、潸然落泪的故事?

是的,这是好故事,但每一个这样的故事不都是一道伤疤吗?如果每采集一个这样的故事就需要揭开一个这样的伤疤,那一组好的摄影作品需要积累多少的伤与痛才能去打动人?

在我之前长达十年的媒体生涯当中,我一直扮演一个揭开伤疤的人,把悲伤与苦痛用最直白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资讯快餐化的时代,我需要这么做。

后来作为一名导演,在纪录片题材上,也每每遇到这种选择,是粉饰生活的残酷真相给人留下一些安慰,还是撕裂所有面纱,让真实去拷问人性?

在拍摄这组照片之前,我刚刚经历了这种真实的纠结,就如同你们在这面墙上所看到的《小英的故事》,这是展览当中唯一附有故事的图片。当时真实的场景是,小英坐在摄像机的前面痛哭,而我和摄像两个人站在镜头的后面流泪。

当纪录片拍摄完成,我终于可以拿起相机进行自由创作的时候,我如释重负,不再问他们任何问题,不再期待他们说出任何可以赚取眼泪的经历,甚至连名字和年龄都不问,就这样让他们自由地在镜头前微笑、沉思,做他们自己,而那些稚嫩脸庞上每一寸细小的被风吹裂的皮肤和与和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眼神却分明在述说着他们的故事。

这是一个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

这样的儿童在中国有数千万个。

这里是云南昭通,

这里是2017年的中国。

——储璨璨

《无需言说的故事》摄影师访谈

1、办这个展览的初衷是什么?对于一个展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首先当然是提高大家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的关注,我注意到在大家的留言当中,有很多人不相信在现在的中国还有这样艰苦的生存条件的存在,所以他们看到这些照片之后很惊讶,其实我基本什么故事都没有说,这后面的故事可能更加让你难以置信(整个地区很多妈妈跑路了、7岁的孩子每天早上摸黑走两个小时山路去上学、性侵-早婚-逃跑……),仅仅是这些皮毛以及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这说明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的现状太不了解了,中国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依然属于农村,而不是城市,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然后是思考,结合您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办一个展览,除了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之外,最重要是传递自己的思考,我的这些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如果这些影像有力量,那是来自于孩子的眼神和情绪,我只是抓住了这些眼神和情绪而已,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传递思考,这些思考包括“为什么在现在的中国,还有这样的生存状态?”“如何去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这是现实方面的思考。

然后是基于我们个体的反思,就像我在后记当中说的,“难道只有这些农村的孩子才是留守儿童吗?我们有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们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最打动我的,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最后我也想做一些启发思考的事情,所以我在展览的明信片的背面设计了十个问题,比如说:“如果这张明信片是寄给封面这个孩子的,你会在上面写什么?”“如果这张明信片是寄给这个孩子的父母,你会写什么?”“如果这张明信片是寄给你自己的,你会在上面写什么?”“如果这张明信片是寄给8岁时的你自己,你会告诉自己什么?”“如果寄给20年后的你自己,你会写什么?”“如果寄给刚刚成为父母时的你自己,你会写什么?”……

我希望经由这些问题,能引发大家的思考,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和他人,以及我们自己?我们如何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以及如何更好地养育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我每天在思考的问题。

2、在你的作品中,感觉对社会环境及人性的思考更强于摄影本身的思考,这组作品中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是的,我觉得摄影本身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影像背后的思考才是更重要的。文字也是一种媒介,是一种更重要的媒介,我通常觉得真正的思想是需要通过文字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因为摄影的表现形式过于狭窄,往往没有办法完整和充分地表达你的思考。但是摄影这个媒介又有很强的优势,他更视觉化,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击中你,尤其是在中国,有耐心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可能视觉化的传播更有力。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影像和文字的结合吧。

就这组作品而言,其实它的摄影语言非常简单,我以往的摄影风格不是这样的,我更偏向于复杂构图,讲究图片的形式感,但是在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我放弃了我以往的风格,采用了最简单的形式感,因为我觉得这是直击人心的东西,不需要花哨的形式感,我要做的就是把情绪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做到这个就够了,更多的形式感反而会冲淡主题,可能也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做减法了。

3、你的人生也开始做减法了吗?

是的,这是一致的,我今年四十岁,四十而不惑嘛,慢慢地你就很清楚在人生当中究竟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

4、那么你觉得现在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呢?哪些是可以舍弃的呢?

名和利都是可以舍弃的,多花点时间去陪伴你爱的人是最重要的,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不是看着他们成长,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学习那些你一直想学而一直没有时间学的东西,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对于年轻人而言,该拼搏还是要拼搏,四十不惑的前一句是三十而立,你得先立住才行,四十岁以前都是要做加法才对。到了四十岁,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不惑”指的是你明确自己要走哪条路,但是对每个人这个答案是不同的。我的很多朋友都是继续向前,他们的人生又在另外一个境界,我会选择做减法,回归生活本身。

5、是否相信影像可以改变世界?亦或是改变人们的生活?

我稍微改一下这个问题吧,“是否相信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年轻的时候相信,现在依然相信,但是这其中却经过了很大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我相信我能改变这个世界,用记者的身份,用影像的力量来改变,这是一种宏观的改变,那个时候,我们做媒体摄影记者的都觉得我们在记录历史,可能一张照片就能改变历史。

但后来,我的思路改变了,变成“我能改变我自己,通过我的努力能改变我周围的环境和人,再借由我周围的环境和人的改变,改变更多的环境和人”,这是一种微观的改变。

我这十年做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实际上就是在践行着这样的改变,看上去我是在做生意、赚钱,其实不是,我的目的是改变行业生态,改变摄影师的生存方式,塑造新的公司文化和团队氛围,激发所有员工的自我成长,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这是我改变世界的方式,虽然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改变,但是我很满足。

6、你与拍摄对象会深入接触吗?

不一定,要看具体的情况。

如果这个拍摄对象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会做深入地接触,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思想、他的经验都是独特的,需要去深入了解。

如果这个拍摄对象是一个群体的代表,可能我就不会,比如这些孩子们,他们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但是那些独特性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的共性,这种时候就不需要做太深入的接触。

总体来说,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我把它叫做“审视的距离”,如果太深入接触,会参杂进个人情感,混淆界限。

我大部分的拍摄都是有距离的,我不会拍完一张照片就去问我拍的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的,很多摄影记者会这样做,我不会,我拍的就是一个人,至于它具体是谁,我觉得并不重要。我也不希望打扰他。

7、如何更好地平衡商业与个人拍摄?

我个人不把商业和个人拍摄看得十分对立,但我知道很多人会。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首先要生存,这个第一位的,所以你要有能生存的实力,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所谓的个人拍摄,展示的不是技术,而是思考,我想我们总不是每天都有思考要表达吧?但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这是真的。

那么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是艺术家,拒绝商业;也有很多人,沉溺于商业,丧失了思考和做个人作品的能力,我觉得这两者都走了极端。

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是既有生存的能力,又不至于放弃思考,并且能想明白这两者的关系,不纠结,这是最好的。

8、后续有什么计划?

很多人看了我这组照片,就把我定义为公益摄影师,甚至把我定义为留守儿童摄影师,热情地给我提供线索,哪里还可以拍到留守儿童,我当然感谢这些朋友们,但我并没有这样的打算,要把自己局限在这个领域。

对我来说,拍摄起源于内心的冲动,内心有冲动,就去拍,没有也不必勉强。在这个方面,我没有太强的目的性,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跟着自己的内心走。

我也不会因为这次展览,就投身于公益事业当中,因为接触过公益,我知道做公益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比如很多朋友问我,他想捐助一些小朋友,我总是劝他们要三思,因为一时的感动希望做好事,但是结果未必就是好的,举个例子,这里小英的故事很惨,如果大家都去给小英捐钱,结果会怎样,很可能小英从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变成一个乐于不劳而获的孩子,如果一年之后,这些捐赠都消失了,那小英又会怎样?她可能又会经受一次被抛弃。做公益,凭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这是一项特别复杂而长期的工作,这不是我的特长。

9、最后问个敏感的话题,你觉得这些照片和当年希望工程的照片有什么不同吗?有了希望工程的照片,这些照片的价值在哪里呢?

说起希望工程的那张最著名的大眼睛的照片,和我还是有渊源的,那个大眼睛小女孩名叫苏明娟,是我的老乡,和我是同一个县的。这些照片没法和希望工程的照片比,事实上,在中国也很难找到一张照片能像那张照片一样产生那么巨大的社会推动力。

但是这两组照片的时代感不同,那张照片是拍摄于1991年,这张照片是拍摄于2017年,26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但是这些孩子们依然在这里要靠苦难吸引我们的眼球,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从社会层面上来讲,26年前的中国人都是从苦难中过来的,他们对贫穷感同身受,他们看到照片里的小女孩,就像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而26年之后,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些照片,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理解”,他们会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洗脸?”,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们把它当作希望工程的续集吧,上一集希望工程讲的是他们能不能上学的事情,这一集讲的是他们的情感世界,但我希望不要再有第三集了。

摄影师介绍

储璨璨

国内著名摄影师、导演、公关摄影行业开创者、摄影教育名家。

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英国路透社、美国GettyImages图片社;

在《新京报》创刊期间负责组建及培训摄影团队;

作品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及全球各大主流媒体;

曾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及担任国内众多摄影比赛的评委;

长期开设摄影相关讲座及训练营,研究面向大众、高校及专业人士的摄影职业教育;

2007年创立PRphoto品牌,开创公关摄影新行业,为众多摄影师提供了职业选择新方向;

2011年创立小飞侠航拍品牌,担任《舌尖上的中国II》航拍导演,引发无人机行业热潮。

 

展览信息

无需言说的故事——留守儿童主题摄影展

展览地点:北京798盛世天空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8年6月9日15:00

展览时间:2018年6月9日—7月1日

美术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AM—5:30PM

鸣谢:云南昭通捷豹路虎希望小学 / 盛世天空美术馆 / 雅昌艺术

 

1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