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日,多重曝光专题影展《存在与虚拟:邱晓宇摄影实验展》在北京开展。该展为中国摄影展览馆主办,“中国摄影金像奖”策展人奖项得主张国田先生策展,展出青年摄影家邱晓宇女士《影绣长安》多重曝光专题摄影作品及相关理论研究,是对其多年来多重曝光摄影实践与理论探索的阶段性总结。

策展人张国田先生将此展览定为“实验展”,意欲构建一个全新的展览理念——摄影作品与展览结合不仅仅呈现视觉效果,同时也表达实践经验的厚度与创作思想的纵深。该展览分为作品、理论、技术、创作过程、视频、互动体验六个部分。静态平面展示与动态延时视频相结合,邱晓宇的摄影创作过程进行多方位、立体式展示,充分体现了其“以多重曝光构设影像新秩序达成主观意识外化”的核心创作理念。据悉,这样的多重曝光实验展在国内尚属首次。

多年来,邱晓宇秉持摄影的客观性原则,以无摆拍、无后期的手法进行多重曝光摄影创作,对其视觉原理、成像规律、维度表现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总结;对摄影的主观性表达展开了多样化探索;对意识外化的形、色、质、境进行了多视角审思;对于表象与本质、本体与隐喻、物理事实与人为阐释之间的关系深挖,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目的,从而在探索摄影的主客观结合方向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在现场,一面长24米、高2.4米的墙面上由654幅影像呈现的《云起龙骧》创作过程,以及大屏幕播放的由该组图片编辑而成的延时动态视频,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多重曝光将山石云水、亭台楼阁等时空截片重组形成虚拟物像的过程,以影像语言阐述了从“存在”到“虚拟”的摄影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邱晓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陕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其作品与理论文章登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摄影》等报刊,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其专著《影绣长安:多重曝光构设影像新秩序》获誉“全球首部多重曝光专题图书”,并获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凤凰卫视优秀摄影画册奖。

此展持续到426日,5115日《存在与虚拟:邱晓宇摄影实验展》将赴天津巡展,534日分别在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举办公益专题讲座。

 

展览信息:中华世纪坛中国摄影展览馆:415-26日(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九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二层展厅:51-15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学术讲座: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层国际报告厅 5319:0021:00(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报告厅 5419:0021:00(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22号楼)

附件:邱晓宇作品及理念阐述

一、代表作

01. 虚拟物像——《云起龙骧》(13次曝光)

《云起龙骧》是以“建筑的隐喻”作为深层表达的主题——城墙这一大地型建筑,其守护的功能、盘踞的外形、昂扬的气势与我们祖先设定的华夏民族图腾“龙”有一定的相似度。在对西安城墙的长期观察中,偶然间发现大城楼的屋角似昂扬的龙首,位于城墙东南段的魁星楼与之相叠后蓝色牌匾正好为“龙”点上了眼神光,而且还有宝顶作角,挑檐为耳,非常形象且生动地强化了这个“龙首”的形态、韵味及气势。经万次曝光试验,终于在相机里创作完成了此幅气势恢宏的《云起龙骧》。该作品经13次曝光而成,以建筑自身模拟了它的象征,从而成为驳斥“相机不能创造虚拟物像”的有力实证。

1

02. 虚拟场景——《“月”迷钟楼》(2次曝光)

“月”迷钟楼》(2次曝光)是以“意象符号”月亮作为寄托情思的主题。月,亘古悬挂于夜空,且有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盈虚变化,因此被人们看作永恒与运动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个典型的意象代表。而城墙矗立千年,其门却也有开合之变。二者“恒与变”的内在品格相似,更妙于外在的形似。多次曝光后,有了配景云和树的衬托,拍摄于正午的城门洞看起来更像一轮挂在夜空的月,而“虚的空间”被错觉赋形为“实的体量”。从城门洞望出去,那本处于闹市中心的钟楼,周遭车水马龙却丝毫不妨碍它“大隐隐于市”修炼内心的如如不动。“昼与夜”“闹与静”“虚与实”的置换引发观者感性与理性的辩驳,也许更能生发对于“无与有”“恒与变”的深层次辩证思考。由此可见,多重曝光可将建筑的具象迁移为意象符号的表征。此片同时也成为相机构设“虚拟场景”的实证。

2

03.虚拟图形——《方城悟道》(8次曝光)

多重曝光强大的主观性还体现在“某种形式上的交叠超越时空限定,将不起眼的个别事物转化为充满意义的综合”。如图03《方城悟道》(8次曝光)。道,宇宙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八卦图体现了与之相关的图像法则。某日路过护城河桥头时,现场强烈的明暗关系让我感到影调互冲的规律在此大有可为,于是试着旋转相机多次曝光——带有垛口的城墙勾勒了八角形的边框,桥柱恰似八卦图里的爻象,周边杂乱不辨的浅色区域更似混沌初开的宇宙……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因而此片尝试着将城墙所具有的物质“保护”作用从视觉角度向精神“保佑”层面提升。多重曝光将具象事物转化成抽象符号的功能性实践完成的同时,相机构设“虚拟图形”的实证也诞生了。

3

二、部分作品解读

04《捭阖》(6次曝光)

捭为开启,阖为闭藏。捭阖者,天地阴阳之道,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捭阖之术,也就是开合有道、张驰有度。利用多重曝光对城门的变形意味着四方城整体感的概括,而圆与方更是深藏了天与地的象征 。

4 05《雾失楼台》(7次曝光)

尝试用相机白平衡和色彩偏移改变物像的固有色,并且用错位的虚实来营造诗情古韵,从而表现古都笼罩在烟云中的历史距离感

5-1

5-2

5-3

06《韫玉山辉》(15次曝光)

利用多重曝光打散用于制造三维立体感错觉的影子,在影像回归平面的同时,也改变了城砖的“质感”,压缩了时空,体现事物变迁的常态。这变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的相互影响。

 

 

 

6

07《纵横》(3次曝光)

各次曝光对象均清晰可辨,这种“物理关系”层面的重叠显影体现出类似玻璃般的直观透明,可称之为“物理透明性”。树的枝蔓贯穿了三重曝光的时空,仿佛连缀了古今。

7

08《吞吐大荒》(2次曝光 )

形的多义性,是物体外形本来就具有的可以多样理解的可能性。第一次取景在大城楼,是因为城楼一角的外形本来就与龙头有相似之处;第二次曝光取景在荒野河滩,一方面是为了遮挡建筑物上的其他干扰强化龙头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赋予画面一些神话气氛,烘托和引导观者想象。

8

09《声林虚籁》(13次曝光)

多空间的组合显露出摄影语言独特的“现象透明性”,“组织关系”的多义性也描述出一种空间上的新秩序——虚拟场景。在有可能被看作“清泉石上流”的寂静山野中,南城门吊桥上的“永宁门”之牌匾却依稀耸立……影像成为“虚拟”的实证,而同时“虚拟”也拥有了自己“存在”的形式。

9

10《天阙流云》(2次曝光)

直观的物理透明性强化了摄影本来模拟三维空间的作用。微仰的视角加大了护城河与城楼的落差,在视觉上拔高城墙的高度,显露出城楼雄浑与巍峨的气势,显露出一派盛世气象。

10

11《脉脉轻寒锁飞檐》(2次曝光)

该片利用影调互冲的成像原理,令两次曝光底片的明度差将主体与陪体错落开来。计白当黑、避重就轻的构图风格呈现出类似中国水墨画般的空灵意蕴。

11

12《城阙春深》(两次曝光)

本片色彩热烈、浓郁、富丽,构图饱满,让人联想到大气、雍容的唐风雅韵。盛唐时期自由、开放、活跃的文化气氛,博大包容、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12

13《天地水合》(5次曝光)

在低明度统治画面的情况下,内容随着曝光次数增加使得素材越来越丰富,此为多重曝光“加法效应”的显现。剪影、倒影、投影三种形式的影,代表了三个方向的维度汇集在画面这一平面中。为苛求天地与水相融,特尝试万次,以达图底转换之效果。

13

14《龙行日月》(8次曝光)

多次曝光时,影像色调因部分内容高明度的干扰而提亮,彩度变低,大量细节消散,这种因影像叠加而令画面要素减少,物像外形遭到裁剪而被镂刻出“新图形”,显示了多重曝光的“减法效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