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Eric 徐协 王某兔 文/蒋瞰 编辑/丁艳萍 美编/周楠
[alert type=white ] 下午3点,白局在甘家大院老茶馆开演。三名身穿青花瓷色旗袍的年轻女子,以及一身天青色缎子衣裤、年纪稍长的老艺人坐在台上,分别演奏二胡、胡琴、琵琶的老先生侧坐一边。要一壶雨花茶,听几支小曲儿,猛抬头才觉秣陵重到,浪荡在南京的下午,这样花时间才是正经事儿。[/alert]

600年白局,“白摆了一局”

“南京的美景,那真是草帽没得边,顶好;上鞋不用锥子,针好(真好)。夫子庙不但风景美,秦淮风味小吃哦,那才是名扬天下……”下午3点,白局在甘熙故居的甘家大院老茶馆开演。三名身穿青花瓷色旗袍的年轻女子,以及一身天青色缎子衣裤、年纪稍长的老艺人坐在台上,分别演奏二胡、胡琴、琵琶的老先生侧坐一边。

要一壶雨花茶,听几支小曲儿,猛抬头才觉秣陵重到,浪荡在南京的下午,这样花时间才是正经事儿。

一曲完,镶有“南京白局”四个金字的丝绒台布被撤走,改成男女对唱,那位老艺人退到乐器演奏的一边,继续为主角敲击小鼓打节奏,时不时观察演员的表演。她是黄玲玲,白局表演艺术家,创办了南京首个民间白局剧团—金陵风白局剧团(20世纪60年代,南京曾成立专业白局剧团,后因“文革”而解散)。除了不定期地参加南京博物院“口头表演类非遗项目展演”外,每周日下午,固定在甘熙故居表演,平日里就在那儿教艺。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你和我一样,因为不是当地人,对此没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可以先参看香港电影《三笑》,头里就有剧组采集白局的《夸夸调》《道情调》进行再创作的表演。

名叫“白局”,意思就是“白摆了一局”,因为它起源于当地百姓消磨时间、打发寂寞、自娱自乐的表演,都是不收费的。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话,唱的是俚曲,也因为此,在流传上一直有局限。如今,要观看白局,最靠谱的便是去甘熙故居。除了每周日下午的表演,长廊里也有白局古今介绍的展板,这些都由黄玲玲带领的金陵风白局剧团完成。

黄玲玲和徒弟们在后台上妆,一描一抹自己解决  F1.7,1/125秒,ISO40
黄玲玲和徒弟们在后台上妆,一描一抹自己解决
F1.7,1/125秒,ISO40

一出门帘,所有病痛难过都要忘记

下午1点半,今年70岁的黄玲玲和徒儿们开始准备,基本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女士穿旗袍,男士穿大褂。黄玲玲有一件云锦,按说穿云锦唱白局,还原的是最初云锦工人边织布边唱小调的情景,再合适不过。她还记得师兄赞美她“一穿云锦就是艺术家,而不是草台班子咯”。无奈时下云锦天价,黄玲玲舍不得拿出来。妆容方面倒没什么特别要求,只不过用淡妆代替过去的浓艳,追求的是精神和舒服,没有化妆师,一描一抹自己解决。

“一出门帘,所有病痛难过都要忘记,保持优秀的仪容”;“下台时姿态要保持,你们可不是草台班子”。黄玲玲每次都要提醒孩子们,就像当年老师的耳提面命。

下午两点半,甘熙故居里甘家大院老茶馆的前两排已经坐满了,里面既有南京当地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说不上高朋满座,也不至于冷冷清清。黄玲玲和徒儿们登场,知道她的人带头鼓起掌。这一天,黄玲玲和徒弟张自卫献上了一出自创的白局版《喜洋洋》,一个老练娴熟,一个技强清新,在新修的复古戏台上,将南京白局这种知名度不高,但又着实是南京本地文化代表的东西勾勒了出来。

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比如黄玲玲拿手的绝活儿—一手两个牛眼小酒盅,利用倒扣的声音打节奏,比如筷子敲击碟子—因为产自民间,道具也多为家常,比如敲击小鼓—之前黄玲玲说过,因为说唱、打鼓都是一个人干的,演员还要眼睛看观众,所以采用的是大脐鼓,才不会不小心脱离鼓本身,而这只小鼓,已经有30多年了。

听了几支曲子,颇有点听新闻播报的意思,也难怪,南京白局内容大都是编自当地的新闻趣事,短小风趣,有许多段子较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比如早期有名的《抢官米》《倒文德桥》、《南门外倒城墙》《打议员》《抵制日货》《过水荒》等,我不是第一个发现这种意味的人,要不然白局也不可能有“新闻腔”或“数板”之称。

出乎意料的是,之前早就做好了“完全听不懂”的心理准备,因为南京当地人都这么说—“白局主要是鼓楼一带的方言,但是,南京方言隔一个区就不同了”。等到了现场,并没有太强的隔阂感,即便有一两个字词不明白,放在大语境里依然不影响理解。演出完后向黄玲玲求证,黄玲玲笑:“方言太重一直是白局的难点,也影响它的流传。我现在的法子是,让丑角说老南京话,其他的基本是官话略带一点南京话。”

那么,一句话里,哪几个字用官话,哪几个字用老南京话呢?“这涉及到音律和调子的好听与否。给你举个例子啊,‘大城殿中拜孔庙’,我重点让‘大’‘殿’‘中’三个字用南京话来讲,duo, di, zhong(第三声),而最主要的那三个字,拜孔庙,就用官话来演绎。”黄玲玲说着唱了一句,于我,尽管前面听得迷茫,但不妨碍了解该句的中心意思—做什么?拜孔庙。

和白局打了60年交道的黄玲玲没什么业余爱好,成天琢磨着这些事儿,一琢磨就是大半辈子。

茶馆是黄玲玲中意的演出场所,场地不是太空旷,即使最后排的观众也能看得到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甚至表情神态;反之,台上演员也能看到观众,形成一种无言的默契。相比在大剧院里的正襟危坐,茶馆里的观众可以喝茶、嗑瓜子、吃花生,悠闲,随意,整体氛围符合白局本身的调调—两个织锦工人一台机器,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机坎里摔梭开织,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路过的人也没当回事,听过就算。

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南京话,唱俚曲  F1.7,1/125秒,ISO400
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南京话,唱俚曲
F1.7,1/125秒,ISO400
甘熙故居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   F1.4,1/500秒,ISO200
甘熙故居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
F1.4,1/500秒,ISO200

传授技艺不仅是唱念做打,更要与时俱进

曲艺是一门亲力亲为的艺术,口传心授,讲究的是人的能动性。因此,想要将白局传承下去,必须得亲自带徒弟。所以黄玲玲先教会了自己的女儿许茹,如今女儿已经唱得很不错了。2010年起,黄玲玲和徐春华、周慧琴、何沛4位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虎老雄心在,开设南京白局传习学校,由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接收年轻人做徒弟。

“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了,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像‘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传授技艺不仅是要传授唱念做打的功夫,还有这些流动变化的东西,老艺人们也注意着要与时俱进。

“我最小的学生,今年才6岁,最大的有58岁,有人说杀鸡焉用牛刀,但我一直认为,只有我自己来教,才不会走样”,黄玲玲说。

去看戏的那天,黄玲玲临时接待了一位企业老总,说是让她帮忙定制几支白局曲子,要给家里老母亲祝寿。白局突然而来的知名度让黄玲玲有点措手不及。

“看来这个《天天向上》还真是有点影响力的”,她笑。黄玲玲说的,正是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去年7月,黄玲玲和她的班子参加了这个节目的录制。尽管之前因为看到湖南的电话号码而主观地按掉闹出不少笑话,但白局还是在她的带领下走出了南京。

如今,白局还定期在南京德基广场一家做南京当地小吃的餐饮铺子里演出,客人吃着葱油饼、五色小糕 、鸡丝浇面、薄皮包饺、熏鱼银丝面、桂花夹心小元宵等秦淮小吃,台上艺人就表演一曲《秦淮小吃》,应景应情。

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来找她开课,黄玲玲想了好久,与其硬生生地开一门课传授白局,还不如让白局艺术和导游词结合起来。“金陵古城好,遍地藏着宝,明城墙、盐水鸭、雨花石、夫子庙,南京白局你还知晓?那就是南京方言说唱哎,南京的一瑰宝。”这样的导游词无疑非常接地气。

秋日的下午,穿行于曲径通幽的走廊中,耳边传来若隐若现的三弦和胡琴声,伴着南京白局的说唱声,仿佛有一种魔性,穿越了时空,百年前的宅院生活似乎就在几面墙的后面复活了,看不见却听得到。

甘熙故居一隅   F6.3,1/40秒,ISO400
甘熙故居一隅
F6.3,1/40秒,ISO400
 唱的人说身边生活奇闻逸事,听的人喝茶嗑瓜子,白局还原了南京织锦工人劳作休憩时的状态   F3.2,1/30秒,ISO200
唱的人说身边生活奇闻逸事,听的人喝茶嗑瓜子,白局还原了南京织锦工人劳作休憩时的状态
F3.2,1/30秒,ISO200

TIPS

周边玩乐精选

小苏州

南京老字号,青团、椰丝团、芝麻糖,还有老南京人过年必买的猪油年糕,都在这里。

地址:中山南路400号熙南里街区内(升州路口)

电话:025-52259040

绿柳居

民国时候就有很多名人来这里吃,素八宝两面、赤豆酒酿元宵、牛肉锅贴、绿柳素菜包、绿柳素烧麦,都是江南风物。

地址:建康路68号

电话:025-84876182

推荐人

黄玲玲,优秀白局表演艺术家,每周日下午在甘熙故居义演,同时开设南京白局传习学校,传承白局曲艺。

1 (46)

白局表演私家推荐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不定期有白局表演,需要提前咨询。

南京食朝汇

位于新街口德基广场2期8楼的高人气食肆,星期三和星期天的晚上有白局表演。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