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杨云鬯 编辑/李一毛
[alert type=white ] 我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走,用手机拍下了许多 “不好看”的快照 。食物残渣、垃圾堆、连锁商店的包装……用手机这一象征着拜物主义的器材对消费主义本身进行反思,让我在一种荒谬的视觉感受中开始走进英国社会。[/alert]

手机摄影并没有那么特别

时间回到2008年。在我高二那年,我用诺基亚N76翻盖手机的内置滤镜处理了第一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其后断断续续,直到2012年5月,我开始试着用IPhone 4拍摄的一些照片进行拼贴。在当时,手机摄影给我的感受是,我只需要轻点屏幕,就可以大量生产影像,这速度比单反要快多了。走在路上,我随处便可掏出手机,也不必害怕被行人发现。

2014年,我开通了个人网站,并随后更新了手机摄影的页面,写下一些关于手机摄影的文字。在那一篇文章里,我试图把手机定位在一个处于摄影“边缘”地位的器材。这个“边缘”被打上了引号,是因为这一边缘的位置不但没有削弱手机作为相机的功能,反而让它在这个(后)技术崇拜时代更加大放异彩。对于我而言,手机摄影让我真正感兴趣的早已不是“便捷性”、“个性化”、“快狠准”这些与摄影技巧相关的词汇。关于这些方面的讨论,我想用过手机拍照的人都应该深有体会。

手机摄影让我觉得最为有趣的,是视觉效果在互联网平台上看起来差不多的两张照片,手机拍的那一张总是会受到更多的“崇拜”。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也许是一个不值得或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是手机拍的呀。”单是“手机”二字仿佛就说明了一切。然而细细推敲,其实这两个字无法说明任何问题,也与照片的好坏无因果关系。我最近使用的一款手机的相机功能就非常强大,达到了1600万像素,可以选择相对专业的模式,调整曝光补偿和白平衡,前置摄像头甚至还带有美颜功效。

是的,用手机拍了那么多年,我最大的体会是它跟相机没什么不一样。用手机能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值得惊叹。

忙着赶路的我在黄昏的暖色灯光下,仿佛看见了回家的路
忙着赶路的我在黄昏的暖色灯光下,仿佛看见了回家的路

堆积的影像是深刻还是肤浅

手机摄影的火热与惊叹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技术与物的崇拜,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拜物,与(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物化息息相关。当我们把手机当成相机使用,并把照片迅速上传至互联网时,手机这个在多年前只是通讯工具的仪器便完成了通讯仪器—摄影工具—混合媒介的转换。它能够自动识别我们所在的位置,通过各种修图手段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自己。最为重要的是,成千上万的手机照片在社交网络上永无止境地堆积,手机已经成为了这一媒介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把手机对准伦敦的消费与旅游。我在巨大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走,用手机拍下食物残渣、垃圾堆、连锁商店的包装……然而,当手机影像堆积得越来越多时,我却懊恼地发现这些看似“深刻”的照片不过是我个人想当然的符号。它们背后的“深层意义”究竟是否如我所想?难道这些照片不就是一些图像而已,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很是肤浅?

如公车广告所说,伦敦是罪恶之城,但它也是让人可以活着并实现理想的地方
如公车广告所说,伦敦是罪恶之城,但它也是让人可以活着并实现理想的地方

一切摄影都是一种回归

那么伦敦这座城市到底该怎么拍呢?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手机以外,我还换着用别的相机继续实践。不论是以小巧安静见长的理光GR,还是需要一张一张手动对焦的徕卡M-E,或是我的胶片相机康泰时G2,拍出来的伦敦仍然还是一个调性。再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心目中所期待的照片,不是通过改变拍照的工具就可以盼来的。更多地,我开始尝试用更传统的方法来观察这座城市,因为我终于意识到,既然照片本身就是肤浅的,那么我走到哪儿拍到哪儿,照片也只是生活的切片罢了。

于是我再次走上街头。

这一次,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当时Iphone 5s上市不久,我在摄政街的苹果专卖店拿上手后,便拿着它拍了一路。直到这时,我才从我自己对伦敦的想象中逃离出来。此后,我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伦敦的人物身上。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由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组成,而且它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我就站在他们的身旁。疲惫的归家者、小摊的卖家、看展览的人、地铁上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将去往哪里,但我知道正是这些人让一座巨大的城市有了生气。

我不再尝试去回答照片好坏的问题,也不再对在地标建筑前举起自拍杆拍照的国人皱眉。尽管我对于手机不断将我们的私生活包办和绑架这一问题仍然持批判态度,但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其实都活在梦幻的泡沫中。作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我又何苦非要去把这层泡沫给戳破?

一切摄影都是回归。有人管这叫“初心”,我觉得这是一种成长。尊重手机摄影、尊重自拍、尊重社交网络的图片传播,大概才是手机摄影师应有的态度。不要因为手里拿着的器材而让自己身陷“身份”和“定位”的囹圄。另外,在既存的时代景观里,用当今最有争议的媒介进行一些实验和新的突破,我觉得也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Billy在鲜红色的广告牌里起舞,他兴奋地指着那个现实当中身着黑衣的男子。消费的景观就这样悄然地进入了真实的生活
Billy在鲜红色的广告牌里起舞,他兴奋地指着那个现实当中身着黑衣的男子。消费的景观就这样悄然地进入了真实的生活
这一天的阳光很好,影子自然也很好,路过的老太太的红鞋更是锦上添花。街头的诗意来来去去,不过一瞬之间
这一天的阳光很好,影子自然也很好,路过的老太太的红鞋更是锦上添花。街头的诗意来来去去,不过一瞬之间

你也可以这样拍

1.思考: 想清楚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是要融入其中 (参与式的)还是保持距离 (观察式的) ?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进行拍摄。

2.言之有物: 不要担心拍得不好看,多担心一些照片是否言之有物。不好看真的没关系,还有很多手机滤镜等着你来使用。

3.随心所欲: 走在街头,把手机的声音关上,然后随心所欲地按下手机快门吧!

摄影师

杨云鬯Shone,湖南人。现居住于广州与伦敦。准人类学博士。照片的拍摄者、写作者及研究者,关注媒介本身如何改变人与社会,重视个体情感本身。

1 (148)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