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的书房,扑面而来的是古色古香,到处散发出文人雅士身上独有的书香气息。书房在他心中不是摄影人的资料库,而是文化人思想的“卧室”。

影像是一种语言方式,直观而明确,我为自己的摄影实践确定了影像的价值与原则:文献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因此我的书房并不像是摄影人的资料库,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影像背后的文化研究上,我很多画册和文稿的编写工作都在这间书房中完成。

文化人思想的“卧室”

自古以来,书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思想的卧室,我在这里会非常放松,可以谨慎地思考,也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我很多成熟的想法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孕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在书房中才能很好地完成,书房可以帮助我放飞思想,让灵魂真正的放松。

正是这个原因,从古至今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个文人都要拥有一间书房,不需富丽堂皇,不需汗牛充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时,许多人还会根据自己的性情为书房赋予斋名堂号,我的书房也有自己的名号,且不止一个,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我会用不同的名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处境。

起初,我将书房命名为“不染斋”,经历过人生的一些挫折后,便更名为“凹凸斋”,不仅是因为我从小学习篆刻艺术,生活在凹凸的世界里,同时也反映了人生某一时段坎坷不平的道路。“六石佛斋”这个名号我也用了很久,我不揣冒昧地将自己喻为石佛,和我收藏的5尊佛像共同建立起六石佛的时代。而现在,我将书房更名为“问影山房”,这主要与我目前从事的世界遗产影像学研究有关,书房的功能变得更学术化了一些。以上这四个书房的名号基本反映了我从事影像事业30多年间的心路历程。

说到几乎所有摄影人书房中都会有的画册,我的确也收集了很多,有些是主动去购买的,但大多数是交流所得。我喜欢装帧精美的书籍,而对于画册的内容,我会根据自己的三大准则进行判断,即:文献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年轻的时候,艺术性是我最为看重的,而现在,我首先关注摄影作品背后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曾为逃离桎梏而销声匿迹

1995-1999年这段时间,我很少拍照片,也不参加任何与摄影相关的活动,我希望能逃离固有中国摄影文化对思想的桎梏,我开始看很多国外摄影大师的作品,从中吸取新鲜的养分,改变自己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我前后看了10位国际摄影师的画册,比如:安塞尔· 亚当斯的风光作品,萨尔加多的纪实作品,荒木经惟对扭曲美的表现等。这段时间的思考,对我后来在影像文化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书房里收藏的摄影作品种类很多,但有一张非常值得一提。宋举浦拍摄的《龙泉寺汉白玉牌坊》是2005年中国第11届国际摄影艺术展的金奖作品。这张照片在评选时是有争议的,我和西方评委看法大相径庭。这幅作品用手刷银盐的方式拍摄,那时候这样的作品十分少见,宋举浦使用原生态的影像方式表现了中国原生态的题材,从而精妙地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幅作品满足了文献性和学术性的要求。

走进梅生书房

最喜爱的收藏 五尊佛像命名书房

如果说抛开摄影这个局限来谈我的收藏,那我最喜欢的是房间中的石佛雕像,我的房间中一共收藏了5尊这样的佛像,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以此来为我的书房命名,5尊石佛像加上我自己,故名“六石佛斋”。这些佛像对于我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藏品,也是一种灵魂的寄托。

最喜爱的作品 参赛作品成为收藏

我最喜欢的一张摄影作品就是宋举浦的《龙泉寺汉白玉牌坊》,这张作品的拍摄方式很独特,使用了古老的手刷银盐方式,用非常传统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第一次看到这张作品时就非常喜欢,作品的文献性和学术性价值很高,是值得我收藏的一张摄影作品。

梅生收藏作品,宋举浦拍摄的《龙泉寺汉白玉牌坊》,2005年中国第11届国际摄影艺术展的金奖作品

1.梅生书房中的石佛头像

2.除了完成作品的拍摄,梅生在书房中还会进行更多学术性创作

3.梅生篆刻作品,凹凸斋

4.梅生展示篆刻作品

山光水影,风花雪月,性情与责任之间,我选择后者。责任是摄影文化人的先觉,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镜头中。——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