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知道这层过去,明白为何这位被称为近代新闻摄影之父的布列松,在台湾中文资料这么少的原因了吧。在中国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连“马克.吐温”这位道道地地的美国作家都被当成“附匪书籍”被查禁[4],像这种货真价实根正苗红的为共产党宣传的人物当然是要(在岛内)消灭的对象。

回到这张相片,这是1973.05.09在列宁格勒纪念战胜纳粹党的庆典。一般的摄影记者,都会拍下阅兵、烟火、游行等官方安排好的画面,但正如《布列松(三):摄影作为一种天赋》中所提,布列松是不会浪费底片在那种景象上的。

但是,他为何选择这个画面呢?

二战结束后,透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布列松益发清楚这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非依循马克斯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反而更像是他们之前的敌人——法西斯份子。

透过小女孩厌恶与反方向的视线,预告了曾经是他寄望国度的未来。

延伸阅读

英国新闻自由考(四):新闻自由的诗乐园

新闻传播科系的学生都知道,不,实际上是这样,都应该听过《新闻自由请愿书》,这本书又被译为《出版自由请愿书》、《论出版自由》或《论新闻自由》。

以时间性和重要性来说,该是中文系的《诗经》或《论语》或社会系的《自杀论》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5]这种经典。

当然,经典的意思常常是“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没看过的书”,不过至少那些书的书名是正确的。

可是,被新闻系奉为开山祖师,提及“新闻自由”必定上朔的原点──Areopagitica,却完全没讨论新闻,也不争取出版自由,

反而是要消灭对手的出版品。

只要你读完这本书,你就知道再怎么误译也不可能把这本书翻成“出版自由”、“新闻自由”一类的书。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翻?

连受学界认可的课本都能翻成这样,你有没想过,网路上看来,不知道谁翻的翻译“决定性瞬间”,可信吗?

[1]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同的,不过实际面很复杂,若只以反对资本主义来说则是立场一致。

[2] 本片由国际联合卫生会出资。

[3] 见《布列松(三):摄影作为一种天赋》

[4] 因为跟「马克斯」太像了,另因此理由被查禁的还有马克斯‧韦伯等人。

[5] 这本就是马克斯‧韦伯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