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源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当人生到了重要关头,往往就会面临抉择。这可能是最痛苦最困难的考试,因为有些时候无论怎样选,似乎都是错的。

这是一幅摄影师 Paul Hansen 拍摄的得奖作品。于海地大地震后,一次群众抢劫中,警员向天开枪却击毙了一个女孩,摄影师就把这个情况拍摄下来,然后作品于瑞典年度摄影奖 (Swedish Picture of the Year Awards) 中获得了国际新闻照片奖 (International News Image)。

你赞成这幅作品应该获奖吗?

就在我们天天投诉杂志与报章,别把天灾人祸的受害者刊登出来时,这幅照片却获得奖项。无可否认,这作品不论角度、色调、时机等都充份表现戏剧感与新闻价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都如日本人一样,能在灾后展现出平和、从容与整洁,更多的是失序与悲剧。

这个名为 Fabienne Cherisma 的小女孩,就成为了这次灾后人祸的受害者,她本来只是一个15岁女孩,并未做过劫匪,只是读书与及帮补家计,而且成绩还不错,这一天却是以罪犯的身份而死去。我们当然感到难过,但假如相信这幅照片是有道德力量,那么这份力量可以阻止悲剧重演吗?可以唤起更多人的同情,以支援当地的居民?

然而,这相片更争议的地方却是如下︰

你可以接受吗?

但这确实是照片背后的真实:不少新闻相片背后,都是一大群摄影师不断的拍摄下,才会出现的。

你问:这算尊重吗?这还算人道吗?难道一个死去了的小女孩,竟变成一件道具,任人围观而创作?

女孩的父亲来了,把女儿抬走,忧伤的面容,沉重的身躯,令观者无不动容。

然而别忘记,我们应该想像得到,这位痛苦的父亲面前的,正是一大群摄影师,不断不断地按下快门。

这就是现代的传媒与新闻,你的看法如何?你又能否接受这个新闻奖呢?如果你就是摄影师,这一刻,“To shoot, or not to sh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