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友专访笠原美智子

摄影之友: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眼中的当下日本摄影现状?

笠原美智子 :这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述,从特征来说,有很多表现方式,年轻人们正在关注和表现主题非常宽泛,甚至有些杂乱,但反过来想杂乱本身也是一种特点。如果说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日本摄影探寻自我的时代,那么现在的总结词就是“多种多样”。

摄影之友:日本地震对日本影像文化方面有什么影响么?

笠原美智子 :很多影响,首先是摄影师会想自己能做什么,第一阶段是最直观的记录,然后是上升到作品的程度,不只是简单的记录。比如日本女摄影师志贺理江子,他的家在海啸中完全被冲毁,住在日本政府临时的避难棚里,他一直有拍一些相关的记录作品,他很快会有一个个人的摄影展。同时日本摄影界也在探讨一些相关的人道主义精神问题,探讨摄影应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方面。比如关于海啸时大家幽怨绝望的那种状态,要不要拍呢?为什么拍?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去想、去反思。志贺拍了很多灾民的照片,曾经有美国杂志想要购买刊登,但是她都拒绝了,因为这些照片都是为了灾民自己拍的,并不是为了牟利或干什么。

摄影之友:很好奇笠原美智子女士为什么会关注摄影中的性别问题?

笠原美智子 :我在20年前开始关注摄影中的性别问题:作为我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女性应当怎么样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同时很多女性艺术家也有这种共同感。我到今年55岁,我感觉近20年来,女性意识的变化是最大的。当年,20岁的女孩被称为“圣诞蛋糕”,就是到了“25”就会成为半价的意思。我的研究重点在于——女性如何自立。从摄影作品中,相当能看出女性在社会上地位、身份的变化。日本女性摄影师往五六十岁那一代大师级别的很少,越往年轻化越多。比如日本女摄影师石都内的有一组作品是拍摄她母亲的遗物,都是很女性化的衣服,很随意的摆设。从年长越往年轻的走,越能看出她们思想上的解放。

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日本摄影师(尤其女性)非常喜欢去美国纽约深造,他们的作品有很浓郁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痕迹,同时又能保持日本气质。这可能是因为日本的制度没怎么变化,还是“男主外”的习惯,所以相对来说还是去国外的开放环境比较好,机会也会更多。但是日本的饮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有本土的文化传承性,日本的摄影所表达的观念,都是出自于日本的思维方式。

摄影之友:能具体形容一下这种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吗?

笠原美智子 :这种方式……比如说日本人注重细节到了很可怕的地步,新干线稍微迟到晚点一会儿人们就会歇斯底里起来。(笑)

摄影之友:对今年三影堂摄影奖入围作品有没有特别喜欢的?

笠原美智子 :今年的水平很高,三组得奖选手我都非常喜欢,没得奖的作品推荐张克纯的 《向沙漠抽水的人 宁夏》、赵依依的 《涟漪效应》。

摄影之友:请问作为评委,您对作品关注的重点是哪方面?

笠原美智子 :作为策展人我会先考虑作品的完成度。包括它的工艺、装裱都会考虑,不光是作品本身的好与坏。本次大奖得主张晋的《丝路一季》的完成度就很高。首先是自己做暗房、自己拍照片自己冲自己扩充,这种自己控制的部分非常多,同时他的主题很明确清晰,这个题材对中国人来说也许常见,但对国外的评委们还很新鲜。

摄影之友: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想知道您在学校时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素质?

笠原美智子 :谈到教育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可以一直谈下去,说到我自己的教育,我的重点在于培养兴趣,年轻的时候不用过于专注于某一方面钻牛角尖,要把思路打开,把多元化的精神,比如其他国家的文化、兴趣吸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