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尔多夫学派”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的代名词。一方面,该学派摄影家的作品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另一方面,不少人对这样的冷美学主义持反对与怀疑的态度。2012 年4 月,德国摄影大师、贝歇夫妇中的希拉·贝歇夫人首次访问中国。摄影之友除了对贝歇夫人进行了访问,也就工业摄影与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影响力对纽约摄影中心策展人、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先生进行了简单的访问。
1959 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开始合作,拍摄德国大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水塔、煤仓、卷扬机塔等工厂设施,并将这些照片按类型学组合,由此成为了摄影史上重要的工业构成摄影领域的先驱。贝歇夫妇将这种风格独特的客观摄影持续了40余年,使之已不仅仅是一门摄影艺术,更是“工业考古学”,是类型学的研究、拓扑学的纪实文本。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整整三代艺术家在贝歇夫妇复兴纪实摄影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摄影艺术的领域,使得“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的代名词。
一方面,杜塞尔多夫学派摄影家的作品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另一方面,不少人对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冷美学主义持反对与怀疑的态度。2012 年4 月,德国摄影大师、贝歇夫妇中的希拉·贝歇夫人首次访问中国,参加歌德学院与2012草场地摄影季组织的相关活动,并作为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了评选。
众多摄影人与贝歇夫妇的拥蹙者纷纷前往活动现场,一睹贝歇夫人的风采。摄影之友除了对贝歇夫人进行了访问,也就工业摄影与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影响力对纽约摄影中心策展人、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先生进行了简单的访问。
摄影之友:您如何理解以工业建筑为主题的摄影创作?克里斯托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建筑并未被认为具有文化或艺术价值。而贝歇夫妇通过摄影作品呈现了它们独有的历史感,并将其升华为集体记忆中长久存在的组成部分。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文化与艺术,这也许就是摄影的本质所在。
在贝歇夫妇之前,重工业从未以图像的形式存在过。工业建筑的形式并非来自建筑师,而是从功能和必要性中应运而生。这一点事十分有趣,即使人们长时间地研究这个主题,也绝不会感到无聊。
摄影之友:您对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当代摄影中非常重要的流派这个现象是怎么看的?
克里斯托夫:杜塞尔多夫学派深受贝歇夫妇的“贝歇主义(Becherism)”影响,贝歇主义的摄影理念又是对奥古斯特.桑德的传承和发扬。它强调一种“观察者”和“旁观者”的关系,以及冷静而理性的纪实态度。
摄影之友: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摄影,以及当代中国摄影师的成长状态?
克里斯托夫:中国的当代摄影现在应该是优秀的状态,以前我曾为中国摄影师们在美国做群展,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们都太优秀了,作品丰富又有个性,摄影师们的想象力总是给人惊喜,他们可能更适合高规格的个展。当然,中国摄影人才很多,国内也将面临强烈的竞争状态,从宏观来看,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1评论
再来浏览一次,上次没看懂。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