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有着宽和笑容的摄影师,以极简主义手法拍摄了大量随时光流逝的遗弃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韩国纪实摄影和具有沙龙性质的唯美摄影依然占有不可动摇的统治性地位的时代,让传统意义上的韩国摄影开始出现了当代转向—以至于如果我们不提及这位摄影大师,就没办法讨论韩国当代摄影。

具本昌(Koo Bohnchang)大事记

  • 1953年,生于韩国首尔一个商人家庭。
  • 1975年,毕业于延世大学企业管理系,并进入韩国大宇(Daewoo)集团。六个月后辞职。
  • 1979年,留学德国,进入汉堡造型美术大学摄影设计专业开始学习摄影。
  • 1985年,结束留学生涯,回到韩国
  • 1988年,参加由首尔艺术专科学校的陆明心教授策划的名为《摄影—新视点展》的摄影展,这一展览被视为是韩国现当代摄影的启蒙展。
  • 1995年,进入创作高峰期,在这一年同时开始了《息》、《初始》、《海》、《白色》以及《时间的肖像》等几个系列作品的创作。
  • 2000年,参加休斯敦摄影节的“韩国当代摄影展”。
  • 2008年,出任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的总策展人。
  • 2009年,与美国摄影策展人安妮·塔克,凯伦·辛舍默一起在美国休斯敦美术馆策划“ 杂乱的和谐—韩国当代摄影(Chaotic Harmony: ContemporaryKorean Photography)”的展览。
  • 目前,生活工作于首尔。
[box_left]
吴映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 院讲师,教授韩国视觉文化、韩国美术史等课程。韩国《摄影艺术》、《首尔艺术指南》中国特派员。
吴映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 院讲师,教授韩国视觉文化、韩国美术史等课程。韩国《摄影艺术》、《首尔艺术指南》中国特派员。
[/box_left]

本期推荐具本昌的专家

吴映玟 解读具本昌

对于韩国摄影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纪实摄影和具有沙龙性质的唯美摄影占有不可动摇的统治性地位。而正是从具本昌开始,传统意义上的韩国摄影才开始出现了当代转向。

当时封闭且保守的气氛可以说并没有留给像具本昌这样的年轻人很大的空间。但是,具本昌以及裴炳雨、金大洙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进行的摄影语言实验则呈现出一种特别的追求—不同于现实主义对外物的再现,也不同于浪漫主义对抽象美的关注。

具本昌的作品中传达出这样的观念:“新摄影”不再是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场景来表达意义,而是根据艺术诉求的需要来选择和解构现实。摄影本身成为一种创造物。从具本昌开始,其后的韩国摄影艺术家们更加重视摄影中戏剧性的叙事因素以及作品中的文化针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本昌的艺术创作被认为是开启了韩国摄影史上的新时代。

于帆 解读具本昌

具本昌喜欢收集用过的东西已经达到了一种近乎宗教式的行为。有时候他不仅在画廊展出自己的作品,甚至可能把家里所有舍不得丢掉的东西都搬到画廊里去展示。

具本昌的作品多呈现极简主义风格,其中探讨和表达的是于平淡之中摄人心魄的主题。那些曾经存在过,但是却又消失了的东西是他所感兴趣的内容。他对附着于时间上的悲剧感非常敏感,摄影的魅力对于他而言,就是捕捉和记录时间痕迹的能力。

[box_left]
于帆 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博士,韩国《摄影艺术》杂志专栏作家。在国内各大摄影节多次策划韩国当代摄影展。
于帆 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博士,韩国《摄影艺术》杂志专栏作家。在国内各大摄影节多次策划韩国当代摄影展。
[/box_left]

我一直尝试着在我的作品中做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如何用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呈现事物本身。色彩对于我而言,永远都是奢侈的。那些温柔的,仅仅属于一件事物本身的体积和光影才是使其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具本昌

着迷玻璃碎片的孩子

具本昌是个内向的人,幼年时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他甚至很少走出家门,大多数时间和姐姐们呆在家中。对于具本昌而言,儿时的记忆,不是战争的残酷,或是社会的混乱,而是从山上滚落到自家后院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瓶瓶罐罐和那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碎片。

“那都是些对于别人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东西,而我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观察生活细节的兴趣和习惯,并一直保持至今。”保留那些随时光流逝的遗弃物,会让他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满足感。这种对于附着于外物上的时间的敏感,也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摄影艺术创作道路。

从僵化的轨迹中逃离

当具本昌从大学毕业时,他很顺利地进入到当时在韩国数一数二的大宇(Daewoo)集团。这样的经历本可以使他像一个典型的韩国男人那样生活,但是在短短6个月之后,具本昌便从公司辞职不干了。

“我仿佛已经可以看到我60岁以后的样子,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期待了。”他决定要离开这个国家,他想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否也过着同样的生活。26岁的具本昌,一个人来到了德国。他的理想是要成为一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