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2年,奥地利人对于这种相机的兴趣丝毫未减,不过那时候相机的来源还是通过Stanziger和Fiegl在国外购买然后回来销售。不仅如此,这两个人还创建了非营利性的Lomo摄影论坛来促进这种相机的普及,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Lomography。Lomography最终发展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分销商,甚至还招募那些国外狂热的拥趸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帮助销售相机。

两年后,Stranziger和Fiegl在莫斯科和纽约策划了一场同步举行的摄影展,把在两个城市分别拍摄的照片交换展出。电视对于莫斯科这次影展的大规模报道引起了LC-A生产厂商的注意。此前他们被曾被邀请参加这次影展,而他们以为这是个愚人节的玩笑根本没有理睬。

莫斯科的摄影展结束之后,Lomography被邀请去参观了圣彼得堡的LOMO工厂,在那里,他们被告知因为俄罗斯的市场开放以及艰难的经济环境,LC-A即将面临停产。于是,LOMO工厂的领导和Lomography进行了合作的会谈,达成的最初协议是每个月供货1000台。在此激励之下,Lomography在柏林和伦敦开设了第一批分店——即是专卖店,又是展示厅,又是社团的总部这么样的一个地方。

但是LOMO工厂的状况并未因此改观,亏损依旧。Lomography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找来了一位奥地利的外交官和工厂的领导进行谈判。可是谈的也不太成功。Lomography不肯放弃,又出狠招,找来了一位奥地利的国会议员加入到谈判当中,靠其政治影响力把圣彼得堡市的副市长Vladimir Putin也拉到了谈判桌前。

没想到这个办法还真的成功了。结果是,相机的制造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换来的是可以在自由市场框架之下继续进行生产,并且Lomography确保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分销权。

有了销售量的支撑,Lomography开始投入精力研制新产品。他们将一些老型号的相机进行改造翻新并且引入自己新的设计元素。公司同时也不断进行扩张,在不同的城市开设分店。圣彼得堡的工厂最终还是停产关门了,但是他们把工厂搬到了中国。

现在,Lomography在全世界已经有了11家分店,另外还有30个展示厅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公司的网络平台非常发达,将在线销售和用户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官方博客和在线杂志,同时还参与到其他像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这样的网络社区中。(中国网店地址

事实证明,独特的包容力和感召力作为Lomography赖以成功的基石是很成功的。现在像Flickr这样的网站已经有了Lomo小组自己的图片分享区。

为了庆祝25周年的纪念日,29年1月份揭幕的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Lomography旗舰店准备了一系列的庆生活动,除了有卡拉OK之外,活动组织者承诺将提供食品、饮料和音乐,并且还有一个“超级惊喜”。

Lomography纽约专卖店的经理Bogatitus Nicole表示,“我们非常希望最忠诚最活跃的Lomo粉丝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一直以来,我们所感受到的是那些被不断扩张的数码文化所包围的人们,在发现了完全不同的胶片世界并投入其中所发出的感叹。”

3评论

  1. lomograPhun! 非完美主义,哈哈这个诠释也挺到位的,拍数码是一个即时的拍摄过程,讲求快,不喜欢的删掉再拍….拍到合格满意。其实人生何必那么较真,拍的时候不必想、拍完也不必纠结,胶卷冲出来,你总有惊喜。这是一个拍(享受快门)—–花更多时间享受旅程,用头脑而不是SD CARD来记忆旅程——冲卷(对成片的期待)——惊喜或失落(出片有好有坏,人生也该是这样)——-继续拍片(对未来未知更多的期待)。这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