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市井风貌

周海婴作品中另一大主题是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据《羊城晚报》报道,他的镜头总是直面受压迫的底层人。他对被摄者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他拍摄的《难民》系列,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周海婴的摄影题材丰富,社情民意、婚丧习俗、劳作方式等,他都有涉猎。在不经意之间,他留住了一个个永远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瞬间。作品《熟食小贩》、《修鞋匠》、《南货担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周海婴说:“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1949年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1949年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

有评论称,周海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追求记录事实的平民视点和视觉方式,和西方摄影相比毫不逊色。

专家点评:他的照片反映社会的变迁

《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李树峰曾撰写文章,点评周海婴的摄影作品。在他看来,这些作品很有“历史文献价值”。因为这些照片是从1942年开始拍摄的,近70年来没间断过。这些照片记录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不知名的底层流浪、逃荒的人,小商小贩,到我们能够认得出来的社会知名人士,从风景画似的农村面貌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从玩耍的幼小孩童到垂暮孤独的老人,从守旧的遗老到时髦的青年,从家庭到世面,从个人到集体,应有尽有,更有历次政治事件的场面和细节穿插期间。这些东西虽然只是一堆事物的影子,但确明证着曾经存在的事物的样子,信息量非常大,无疑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

李树峰评论说,周海婴老人一辈子爱摄影,他使用相机与时俱进,他的照片同样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的那颗心没变,那就是,以平常心关注生活,以休闲心从事摄影。

1949年6月,济南车站

1948,沈阳故宫

1978,北京 巴金

1948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 革命人士

北京 李济深将军

1948,香港 郭沫若(左)许广平侯外庐(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