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个选题的初衷,一方面是看到很多影友的时尚作品渐渐形成了“陈曼风”、“陈准风”、“冯海风”;另一方面,很多让我们惊艳的时尚作品竟是效仿国外摄影师的作品。

不管是追随还是复制,对中国刚起步不久的时尚摄影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对待“复制”,真正有生命力的时尚摄影作品的源泉在于:我们自己的时尚态度和摄影精神。因此,我们不仅策划了这个选题,还在北京服装学院与众多资深业内朋友进行了一次讨论。讨论的精编将在选题中呈现。

除此之外,我们推荐4位不断坚持创新的时尚摄影师。他们的经历中都有让人非议的故事,这些非议恰恰是他们坚持个性的佐证,也是他们成为“大师”的资本。

贝莱-私人摄影
贝莱-私人摄影
西埃夫—时尚摄影,为克莱尔,1962
西埃夫—时尚摄影,为克莱尔,1962
西埃夫—贝伦森和西埃夫,时尚杂志,1968
西埃夫—贝伦森和西埃夫,时尚杂志,1968
贝莱-米兰,时尚,1970-51
贝莱-米兰,时尚,1970-51

抄?还是不抄?这是个问题

《时尚摄影:复制还是创新?》现场讨论精编

罗元熙:我们之所以在这个时间邀请各位来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觉得明年将会是中国“时尚摄影”一个重要的拐点,各方面的进步也要求“时尚摄影”有变化。

杨晶:时尚杂志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有些模仿,但都是局部的灯光、色彩等等,我们希望摄影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苏里:我认为不论是纯时尚摄影,还是艺术摄影,商业摄影是第一前提。在中国有一个现象,也是我不太理解的现象,就是初学摄影就会把门类分化得很厉害,但是在国外很多摄影师拍得很杂,慢慢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以后,才开始明确的。还有就是在《GQ》工作后,我发现很难找到放心的摄影师,因为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玩票的想法。我自己很主张一种叫做“朴素的时尚摄影”的风格,它没有大制作、没有绚丽的前期后期,没有宏大的团队去消费几十万、甚至小一百万的费用,这种摄影师就是靠自己平时拍摄积累下来的扎实的人文经验,还原到商业摄影里面。

罗元熙:这和中国目前市场有关系,跟中国时尚摄影师的心态也很有关系。摄影师一定要广泛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题材,然后坚持拍。商业摄影是可以艺术的,艺术摄影也是可以商业的,它们从来没有分开过。所以,如果商业摄影没有艺术基础的话,那商业摄影就是假商业,就是表面的商业。这十年,中国的时尚摄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是特别痛苦的转变,现在大家越来越偏向于原创的、人性的、有性格的摄影师。

周周: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具体怎么抄?抄谁呢?或者说怎么去看待抄?如果你学会从一个摄影师的工作中找到可以参照的东西,这是一种学习。但是如果你一味地去模仿,或者混乱地去模仿,就是无主观的抄袭。从学习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别人成功的案例里面找到有价值的经验。其实我觉得摄影这个东西,跟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比如陈曼拍“北京范儿”,跟她的成长环境有关,拍“玩偶”形态的人像可能就跟她小时候看漫画有关。摄影师的最终目的是表达自己看到或者想象到的世界,这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摄影只是结果,如果真想去研究,优秀去抚摸一下自己的灵魂,抚摸一下自己的经历,去想一想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东西。

于捷:在中国的时尚产业中,不复制其实很难,因为我们太嫩了。但原创是根据自己的冲动而出发的作品,至少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营养。但仿冒的东西是看到别人的作品产生创作冲动,图片缺乏主观审美。原创的动机尽量不要参考,要把迪士尼拍得很浪漫,这还要参考吗?你把天气、背景、人的表情等等,用文学叙述,再加上想象,然后用画面还原就可以了。其实,最重要的参考是你的生活。

罗元熙:是的,还有很多刚进入摄影圈的人模仿国内摄影师,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他是去模仿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也是因为市场上没有看到更有风格、更有力量的影像作品。摄影师还是要足够坚定地坚持自己的风格。我很鼓励大家多拍一些过日子的照片,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你没个性、不体验,肯定不行。

苏里:现在摄影的门槛太低了,你想在摄影上立足,真正的功夫已经不只摄影本身了。你不要拿摄影真当艺术,除非你认为自己就是艺术家,那你一定要很文艺、很孤傲。但商业摄影师的纠结很多。所以要区分清楚。

罗元熙:我觉得真是想做摄影,特别重要一点就是放松,真正地去生活。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阅人无数,多见见人,多出去走走,对自己摄影都是有好处的。最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钱要挣,日子要过好,个性也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