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进

2007年,等待转业安置的我作出了一个令家人吃惊的决定:驾车远行,拍摄渡槽,实现我多年来的梦想!为了我的出行安全以及照顾我的生活,妻子也作出了让人吃惊不小的决定:陪我一起远行。

在四个月里,我们共出行三次,最短一次为一周,最长一次近一个月。一路上,颈椎病、肩周炎一直困扰着我;公路爆胎、车陷泥沼,危险伴随着我;走山路、夜路、摸错路成了家常便饭。一路上,妻子成了真正的“驴友”,背着大包小包提供给养保障,也使我不再孤独和寂寞。

由于资料的误差和语言的障碍,寻找渡槽颇费周折。我们曾与好几座计划拍摄的渡槽擦肩而过。广东罗定的长岗坡渡槽、湘西苗寨的岩板堰渡槽,当我们实在不愿再找下去的时候,它们却忽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甚至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随时都在挑战我的信心、勇气、判断和耐力。

存同求异

渡槽的拍摄比寻找更难。表面上看,渡槽是静态的,相对容易拍摄,但我不能把它们拍摄成一个面孔。我利用不同季节和时间,不同地域和环境,不同植物和动物,不同民族与服饰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使图片内容有所变化;利用渡槽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图片内容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拍摄渡槽的角度。为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我时常背着重重的行囊,跋山涉水。

渡槽作为历史遗存,无论是从实用价值,还是从历史文献价值;无论是从工程技术角度,还是从建筑艺术的审美角度,我都有责任珍视、保护它,把它当作物质和精神财富留给子孙后代。

器材经验

渡槽的拍摄是从无意到有意,从感性到理性,所用器材也是从早先的135相机改为120相机,胶片也从负片改为反转片。五年前,一次电分的经历,使我放弃了佳能EOS1V及17-35mm/2.8、24-70mm/2.8、80-400mm/4三支变焦镜头,改用康泰克斯645以及45mm/2.8,80mm/2.8,140mm/2.8三支定焦镜头。

这次远行,我几乎带上了我所有家什。除上述两套器材外,还带上了一台向朋友借来的骑士612相机和一台松下LX1数码相机。并对它们进行明确分工:骑士、康太克斯拍渡槽,佳能拍民俗,松下拍旅行照。然而,为了抢时赶路,佳能几乎一直在车里睡大觉;“骑士”也由于我性子急、不熟练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威力,被我收进了摄影包。倒是松下LX1在爱人手里一直坚持到最后,记录下了我们出行的点点滴滴。实践证明:简单、好用才不遗误战机。

渡槽历史

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并号召“农业学大寨”。在这些“最高指示”的指引下,全国大兴水利。渡槽作为一种水利设施,在这个背景下兴建起来。它们是老一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随着时光的流逝,渡槽似乎也随之被抛到遗忘的角落。它们当中,有的年久失修,自然坍塌;有的人为破坏,残缺不全;有的妨碍交通和城市建设,被迫拆除。我国渡槽最早出现于西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渡槽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没有一处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

2评论

  1. 佩服LZ的决心和坚韧毅力!最近也在做渡槽研究,有些问题想请教LZ,不知道方便交流一下吗?感谢!

  2. 在渡槽下度过了近五年知青的蹉跎岁月,LZ的精美片片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年代……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