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我们回顾了螺口相机的诞生和起始,正是Praktiflex、Contax S两台螺口相机让M42×1卡口正式登上了舞台。M42螺口的流行也给各家单反提供了一个稳定、价廉、统一的平台,影响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相机工业。至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螺口相机,就需要把眼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国度——日本了。

轴心国间的轮转 相机工业霸主的起源

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还是世界上单反相机的供应基地。早在三十年代,蔡司依康就在筹划设计一台自己的单反相机,这个默默进行着的构想就是Syntax计划。这台相机的关键就在于眼平取景器、五棱镜以及影响深远的M42×1螺口。但是二战中,所有的工业都根据战争需要转为物资生产。在每天忙碌的军工品生产工作中,蔡司依康的人们却没有放弃Syntax计划,他们在午餐与休息时间从事着相机的设计,用“钉子精神”挤出了几台可以使用的原型机。随着战争的进行与形势逆转,1945年2月13日和14日,盟军对德累斯顿这个工业重镇进行了大空袭,不仅炸毁了蔡司工厂,还使得几近完成的原型机图纸全部被大火吞噬。蔡司随后又经历了美军占领、俄国人搬走厂房设备等变故,但顽强的蔡司人在资料散失、很多细节都需要重新设计的情况下依旧保留了制造单反的计划。一直到1949年,东德VEB蔡司依康终于在莱比锡春展上推出了由临危受命的威廉姆·文斯伯格博士(Dr. WihelmWinzenburg)担纲设计的Contax S,并且一经推出就成为现代单反的雏形和当时相机制造的范本。

而在东方的日本,当时“单反相机”还是一个未知的概念。旭光学工业合资会社由梶原熊雄创立于1919年,创业初期并不生产相机,而仅仅是由东京市郊的一家生产眼镜片的小店“丰岛”(Toshima)转变而来,至今这家小公司依然存在,而且还在生产眼镜片。旭光学自三十年代起开始生产放映机镜头,之后开始制造电影放映镜头。1931年开始与小西六(柯尼卡)以及千代田光学精机(美能达)合作,为其相机设计、生产镜头。1935年,社长松本三郎在仔细研究了135单反的规格之后,认为35mm片幅单反相机将成为潮流,便计划发展135单反系统。后来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化以及战争需要,旭光学和远在德国的蔡司依康一样接受日本军国政府的订单并生产光学设备。在战争结束后,社长松本三郎带着所剩无几的员工与新进员工希望重建公司,并靠双眼望远镜的镜片加工重新站稳脚跟。1948年5月,搭上日全蚀观测的东风,在北海道推出的低价望远镜获得了市场极大的回响,同年旭光学正式成立,并且延揽吉田信行和铃木良平投入研发。在不懈努力下,旭光学于1950年发布Asahiflex I,但尚无五棱镜。同时发表标准镜头KogakuTakumar 50mm F3.5,而后人津津乐道的“太苦马”(Takumar),便是为了纪念以创始人梶原熊雄和松本三郎的一个亲戚梶原宅间(Takuma Kajiwara)而来。

1954年,Asahiflex IIb发布(随后才发表Asahiflex IIa),反光镜可以实时自动回落,奠定Asahiflex的历史地位,也开始让相机业界真正注意135单反的潮流。

选择37mm螺口的原因?

[column width=”4″]

旭光学Asahiflex I最开始采用的是37mm卡口,至于为什么会选用M37口径至今仍然难以理解,因为在1950年代,M39卡口早就通行二十多年,而M42在Contax S上市后也开始大行其道,至少到Asahiflex IIb问世时,东德卡尔·蔡司耶拿(Jena)已经生产了不少高质量的M42镜头。

在后来宾得机型全面改用M42螺口之后,推出的许多M42螺口镜头都深受好评,到最后许多人把M42螺纹叫做Pentax螺纹,这就让宾得相机与其设计的Takumar镜头深深地被摄影师们记住了。[/column] [column width=”4″ last=”last”]

M42(左)与M37(右)的比较[/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