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资深旅行摄影师倾力推荐

10位当地人的深入采访

8种实用英国拍摄技法

当你真正进入这片国土后,才会发现西装革履下隐藏着的跳动和矛盾,优雅忠诚的十字军和黑色幽默的卓别林,暗夜里的吸血鬼传说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伊丽莎白女王……英国,充满对比,无论你去到哪里,都能发现各式各样的风景和多元文化。现在,就和我们一起去探寻魅力英伦背后的故事。

海水持续扑打着苏格兰北部海岸高耸的岩石,Neist角的灯塔在阴郁厚重的乌云下闪烁着光芒,斯凯岛能满足你对奇幻的所有想像 F11,1秒,ISO400

在哥特周期间,不止年轻人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一副中世纪的打扮 F1.4,1/200秒,ISO50

上帝坐在英国肩上

英国的朦胧,不是因为她的淅沥阴雨,而恰恰是复古、乡村、小资、精英这些词汇混合起来,混合得那么洁净,丝毫不带拖沓和杂乱,却让这些秉性都朦胧起来,叫人无法用一词一句来形容她的品性。英国的一切好与坏,怀旧与逗趣,或多或少都从伦敦开始。

举手投足的尊贵

每座大城市都离不开地下铁的朝九晚五,伦敦的老爷地铁系统已经有150年历史,就如纽约、巴黎的地下铁一样,肮脏、拥挤、昂贵、服务不稳定,一定不会是吸引游客的卖点,但于我而言却依然韵味犹存。以前读书的时候,好不容易来一趟市中心,早早地就和上班族一齐挤进被称为”管子”的地铁,现在成了其中一员,通勤生活对我来说还是痛并快乐着。看着人们各种状态,阅读的、听音乐的、梳妆打扮的、发呆的、打游戏的,尤其在高峰时段,人多拥挤,反而有了更多的洞察,算得上是一个城市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基地。
上班时段的地铁车厢里颜色很纯粹,黑皮鞋、深色外套和浅色衬衫,下雨天时还有不少立在座位旁边的直柄长伞,有一次我在车上看书看得太入迷,隔壁座位的女士下车时错拿了我的伞后马上放回到我脚边,我都每有发现,直到她下意识地说了一句”抱歉”,就像大多数英国人一样,一旦觉得自己的举动惊动了别人,无论对错都先说上一句”抱歉”。
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戴黑色高帽了,但我从前对伦敦的想象还不至于残缺不全,因为深色长风衣和直柄长伞的搭配还是很常见,他们的着装似乎在说,狼狈的下雨天也还是掩盖不住他们身上尊贵气息的散发,这就是伦敦,世代相传的贵族气息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

无法摆脱的怀旧情结

也许因为地下铁路没有信号,也许因为伦敦人爱好阅读,也许因为英国出版业发展态势良好,无论如何,车厢里大家整齐一致看书看报的风气,让我这个浮躁的外来人一直大受感动。年轻的办公室女郎或者在看八卦时尚杂志,图个打发时间的读物;女士们抑或捧着《One Day》、《Time Traveller’sWife》之类的小说看得入迷,也许正好从书中看到另一个自己。西装革履的男士在读《金融时报》,手臂还夹着一本《经济学人》,想必是投行里”几分钟关乎几个亿”的银行家精算师,虽然说英国已经不再风光,但其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还是养活了大批的人。从别人阅读的书刊揣测此人来历背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这个电子阅读横行无忌的时代,他们仍然钟情纸质读物,说不定也是在享受这种我猜你的游戏。

英国政府和伦敦交通部门曾经提倡在地铁里提供无线网路信号,说是可以增加人们工作效率之类,却遭到压倒性的反对,其中一个反对理由是,如果在地铁能上网,现在这种安静祥和的阅读气氛就会消失了。几年过去了,最近才终于有三个地铁站开始试行,乘客反应亦如所料地冷漠。如果说英国是怀旧的,那他们有时怀旧得甚至有点固执。在因为《魂断蓝桥》而出名的滑铁卢桥底下是一个长期经营的二手书摊,看似流动,却有着固定经营时间,爱书人都爱到这里流连,尽管只是随便翻开读读其中一章,盖上书本离开之时,已经有种拥有过的满足感。书摊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类型的旧书,就连书柜油漆都掉色了,也还是风雨不改地迎接着这里多变天气的洗礼。书摊主人似乎也无意更换,他以一句”为什么要换掉? “拒绝了一切辞旧迎新的尝试,他说,伦敦的美丽在于她的老旧,要找新的东西,请去纽约吧。他是懂伦敦而且爱伦敦的。

不厌倦的伦敦

18世纪的英国文人萨缪尔·约翰逊说过一句关于伦敦的话,已经被引用得泛滥了,但还是有人不能免俗地提起,”当你对伦敦厌倦之时,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伦敦就是这样,永远不会跟贫瘠一词挂上钩,当你这一刻还身处国际级艺术殿堂的国家画廊和肖像馆,观看着名家名画,一拐弯,便是华洋杂处的唐人街,充斥着粤语对话和烧鸭腿的油香,再往前走,便是灯红酒绿的SOHO区,穿皮衣紧身裤的同性恋人在肆无忌惮地亲吻;当你这一刻还身处在利物浦街苏格兰银行大前,看着股市指数的转换,经过大主教街看中产们光顾订制礼服,就像18世纪的场景一样,再走过一个街头,便是文艺青年最爱朝圣的Shoreditch文艺区和砖头街古着店,迎面而来的是以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潮流购物地、恶搞社会主流旋律但画功一点不差的涂鸦,还有左肩背牛津包右肩背环保布袋的艺术生,他们抽卷烟、喝啤酒,天气好心情好,甚至就席地而坐了。这何尝不是英国的浓缩写照,英伦三岛有着各自的风貌人情,她更像一本书,越读越深陷其中不愿读完的一本书,三天两夜式的游览是无法捕捉她的气质的,你必须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她真实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