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农村

在依靠雕刻细节而组成的空间里,一幅幅如同画作般的纪实白描,是摄影师在通过影像来阐释自己的思考,同时也是在弥补那再也无法挽回的乡愁。

三毛曾写过这样的话:“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不知道这个留着一头黑色长发的美女摄影师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触。

活着和死去的农村

曾经以为这位到过许多中国民居里拍摄过照片的摄影师至少会用中文说一句“我想给你们拍照片”,但她唯一会说的中文仅限“你好”和“谢谢”。

她在中国时只能指手画脚地比画她的意思,但她每次推开陌生人的院门,人们总是对她报以友善的笑容,允许她拍摄他们的家和肖像,这对她而言是一个无比的惊喜,因为即使有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她仍觉得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彼此交流连结的。

她认为中国的农村仍然还活着,这里所说的“活着”是指村庄仍在积极的运作,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且颇有生机。

这样的农村令人融入到那片纯朴自然的乡情之中,使她虽在异国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心情,仿佛瞬间把时间拉回到她十几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这样的感受源自于摄影师在2009年完成的针对故乡乌克兰的乡村拍摄工作,她观察到在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家的农村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妇女和老人留守,年轻人则迁移离开。农村仿佛已经死去,像幽灵般再难辨认。那些天堂般的美丽景色还历历在目,却都是再也无法挽回的乡愁。

摄影师意识到,世界在日趋地走向城市化,农村生活正在迅速失去其价值,每个国家的乡土文化都在锐减,这在她的故乡尤为明显。于是她决定在其他国家拍摄的乡村生活。

贫穷的老人,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当摄影师因为天色渐暗而准备离开村庄时这位老人邀请她去自己的家拍摄,这个老人明显比村子里其他人穷困,他的家人一直没有出现。

小战士,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这是摄影师在中国首次拍摄村庄时的遇到的女孩,她的眼神像个战士一般。

父子,摄于2010年,长城附近的村庄。这对父子在接受拍摄后自然的依偎在一起,让人能够感受到父子间强烈的联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