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_left]
Arnold Newman
Arnold Newman
[/box_left]

摄影大师 Arnold Newman

“我们不是用相机在拍照,而是用我们的心灵与头脑,”Arnold Newman(阿诺德·纽曼,1918-2006)是世界上最知名也最值得尊敬的摄影师之一,他广为人知的“环境肖像”系列作品拍摄了许多明星以及政治名人。这系列主题主要强调被摄者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他说:“我不想要随便的背景,周围的场景必须要加入构图并且能够帮助观者了解照片主角。不管被摄者是谁,这都必须要是一张有趣的照片,单纯的人像照是没有意义的。”

纽曼 无疑是一位构图大师,他的作品也十分精心细致,他运用大画幅相机,力求把场景的每个细节都记录下来。

从打杂工到人像摄影大师

一个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走出来的小影楼打杂小工最后成了一名被世界摄影史永久记载的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又一个摄影传奇人物。

纽曼1918年3月3日在纽约出生,而后在新泽西和佛罗里达州长大。18岁时考进迈阿密大学专攻绘画,可惜两年后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纽曼不得不辍学,走上挣钱谋生之路。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费城的一个小影楼里打杂。后来他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当时每拍一张照片收取49美分。2000年,他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如果顾客不喜欢,就再为他们拍一张,但如果顾客依然不喜欢,我就把49美分还给他们。”

整天与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旅客打交道,使得纽曼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特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人像摄影家埋下了根苗。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与人交际的本领,三言两语,便能由生变熟。这套本领,在人像摄影中十分有用。纽曼说:“不管是什么人,在被人拍照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局促不安之感。作为一个人像摄影师,就要善于和被摄者打成一片,使他们在你的面前,无拘无束,言笑如常。”

《达利》(1951年)

1941年9月,纽曼和本.罗斯举办了一次联合摄影展,年仅23岁的纽曼所展露出的艺术才能,受到舆论重视,奠定了他在美国影坛的基础。也在这一年,他开始为画家、作家、作曲家和舞蹈家拍摄与众不同的肖像作品,这方面的艺术实践又给他带来了更高的声誉。纽曼最拿手的是在瞬息之间将被拍摄主题安置在体现他们职业特点的典型环境中,成为人物身份与性格的优秀表述。人们因此给纽曼的肖像作品取了一个专用名词“Enviromentalpor-traiture”(环境肖像)。

纽曼曼生前好友乔纳森.克莱恩,是全球创意图片巨头Getty图片社合作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称纽曼为“一位在事业生涯中不断推动人物摄影艺术发展的先行者”,“他为20世纪很多大人物拍摄过照片,对一代摄影师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人现在还在沿用他的摄影手法。”

由于纽曼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环境与人的关系富于创意的安排,他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纽曼65年摄影生涯中,跟其他人像摄影名家一样,他为自己能找到的所有大名人拍了肖像,其中包括达利、毕加索、约翰.肯尼迪、尼克松、艾森豪威尔、霍克尼、斯蒂格里茨等等。随着“环境肖像”成为摄影师们广泛采用的方式,纽曼本人也成为《生活》、《时代》、《幸福》、《哈泼广场》等大杂志最欢迎的摄影家,不过,他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除了主要拍摄他最能把握的艺术家以及文艺、体育、科学界人物和少数政界要人,其他各路明星乃至名媛美女,他基本不去问津。

1999年,国际摄影中心授予纽曼终身成就奖。2000年,纽曼的第13本书《阿诺德.纽曼破土而出》面世,同时华盛顿可可然美术馆也展出了他的作品。当时,纽曼在美国各地作了14场讲座。

用心灵和意念摄影

代理纽曼照片销售的商业图片公司罗.库尔茨说:“阿诺德有一种能力,就是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纽曼在拍摄照片时,像安排静物似的安排他的人物。为获得完美和谐的画面结构,他常常绞尽脑汁,反复摆布拍摄对象,直到获得一种自然又稳定的表情为止。纽曼不造成即兴式抓拍,他说:“随手拈来的肖像,只是瞬间的偶然形象,一般都缺乏典型性,不能经久耐看。”

纽曼总是精挑细选,寻找那些最典型的景物,与要拍摄的人物互相搭配,而且他力求画面结构洗练、严谨,具有强烈的形式美和音乐中的节奏感、旋律感。在纽曼的肖像作品中,要想找出一点与主体人物无关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纽曼曾说:“拍照片,并不光是使用照相机,而是用我们的心灵和意念。

这些照片不但表现了特定的被摄人物,同时也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个艺术家都应使自己成为他作品中内在的一个因素。如若不然,这件作品就会成为一张洗衣房的清单——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意义。”

但大师也是从迷茫和困境中走出来的,纽曼在一次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曾说,有时候他也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该怎么拍摄一些人的照片。比如拍摄在电影《安妮日记》中扮演安妮的父亲奥特.弗兰克的演员时,他不知该如何表现这位父亲。“我应该让这个人摆一个什么样的姿势?但我觉得不能摆拍,我只是慢慢地等待奥特逐渐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再按下快门。”纽曼说,他们拍完照后相拥而泣。

《俄罗斯钢琴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46年)

这是一幅大胆得出奇,又严谨得出奇的摄影佳作,照片中一架大钢琴占据画面的五分之四,作曲家身处一隅,人物与钢琴间,有着微妙的旋律感。同时,钢琴盖与支柱所形成的大三角,与作曲家托腮沉思所形成的小三角互相呼应,就像乐曲中的主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以强弱不同的音色所进行的变奏。

在拍摄过程中,纽曼不断变换人物位置和姿势,共拍了26张底片。经过仔细筛选,选定了其中的一张,并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大胆剪裁,形成这幅杰作。

《毕加索》(1954年)

拍摄于毕加索的住所,纽曼当时计划是在毕加索工作室里拍摄,但毕加索一开始对要求拍摄的摄影师并不感兴趣,只给了纽曼1小时,结果他们拍摄了5小时,而这张照片成为最具特色也流传最广的毕加索肖像照,摄影师想表现毕加索目光敏锐的凝视,在画面中加了剪裁线,这是剪裁后的照片,凝视的目光仿佛射向你的内心,这种眼光,正是这位绘画大师最典型的个性特征。

《阿尔弗里特·克虏伯》(1963年)

为德国实业家阿尔弗里特·克虏伯拍摄的照片刊登在当年的《新闻周刊》上,照片体现了一种邪恶的氛围,有人对此评价说,纽曼肯定熟知克虏伯的背景,知道他为赚钱不顾劳工的死活。当时克虏伯看到这张照片后对纽曼说,宣布纽曼是不受德国欢迎的人。

《玛丽莲·梦露》(1962年)

照片是梦露1962年1月参加在好莱坞制片人亨利.温斯坦的贝弗利山别墅举行的一次聚会上拍摄的。照片中的梦露全无人们常见的性感女明星的光彩。憔悴黯淡的面容,蓬乱的头发,失神的眼睛,睫毛上隐约还挂着泪珠……联想到她7个月后的自杀,这张脸上所显示的一切已足以令人心惊了。显然,纽曼没有心情再拿这个不幸的女人当创作素材。

4评论

  1. NB的作品,基本上人物都没符合所谓9宫格构图,或黄金构图。构图都相当特别,又都恰到好处,用背景环境体现出人物的鲜明特点。可见摄影师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认知,都达到了“深刻”的层次。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