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摄影在1836年便于达盖尔式摄影法中开始,那是在一块铜版上覆盖银版成像,成本较高,所以被称为贵族的“永久镜子”。到了1854年,摄影家安德烈·迪斯德里注册了能一次成像8张小照片拍摄方法的专利,并用这种便宜的肖像制作名片,肖像随之平民化。随着肖像摄影的不断发展,如果从摄影师角度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脉络,一个是主观肖像摄影,另一个是客观肖像摄影。主观肖像摄影家通常诱导被摄者产生他们想要捕捉的表情;客观肖像摄影家则让观众自己去揣摩被摄者的形象。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种脉络发展的主要线索。

主观肖像摄影

1850年代主观肖像摄影开先河

法国著名肖像摄影家纳达尔自拍像

法国摄影家纳达尔和英国摄影家卡梅隆,开始主张肖像摄影应捕捉人物的性格甚至灵魂,开创主观肖像摄影的先河。

19世纪末“画意摄影”肖像

著名电影明星嘉宝(摄影:爱德华·斯泰肯)

许多摄影师开始模仿绘画肖像作品,被称做“画意摄影”的肖像,涌现出一批出色的肖像摄影家,如爱德华·斯泰肯等。

20世纪初“纯粹摄影”肖像

美国著名画家乔治娅·奥基芙(摄影:施蒂格利茨)

施蒂格利茨领导的“分离主义运动”主张摄影应与画意摄影划清界线,强调应追求焦点清晰、摒弃加工的“纯粹摄影”。

1920年代环境肖像

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摄影:阿诺德·纽曼)

1924年,35mm相机带来肖像摄影的新契机:环境肖像。1945年后,阿诺德·纽曼使用大画幅相机将环境肖像推向新高潮。

20世纪中期主观肖像摄影巅峰

愤怒的丘吉尔(摄影:尤素夫·卡什)

摄影家尤素夫·卡什是最杰出的主观肖像摄影家,拍摄了20世纪几乎所有先进的人物,声称捕捉到这些人物的灵魂。